日前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出版参考》杂志社等单位主办的“中国出版论坛·出版传媒资本市场的经营与管理”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我国新闻出版管理机构、证券业、出版社、期刊社及经济学界等有关人士对出版传媒的资本市场表示了高度的关注。
他们认为,我国出版市场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出版社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对于资本的需求日渐突出,同时,出版市场的活跃也引起资本市场的关注。这一切促使出版业与资本市场开始了对接。
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显示,出版单位的利润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在全国各行业利润率的前5位。
与其他行业相比,出版业具有市场容量大、需求质量高和全球化潜力大等特点。出版业所具有的勃勃生机吸引着投资者的目光,与此同时,出版传媒业在自身发展中也渴望着有更雄厚资本的支持。
目前,已有不少出版单位开始融资行为。中国青年杂志社与每日传播事业集团合资组建了集媒体结合、市场行销、勤工助学为一体的中国青年校园先锋文化有限公司。这个公司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连锁经营的“勤工助学报刊亭”,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发行网络和市场行销体系。这种运行模式既使出版机构得到了资金、建立了大量的报刊亭、满足了部分高校学生对于报刊的阅读需要,又为想进入高校市场的品牌企业提供了完整快捷的道路,节省了大笔的广告费用。
还有一些出版单位通过收购上市企业和参股的方式,“借壳上市”、“连带上市”,到股市上直接融资。湖南出版集团便出资6000万元收购了上市企业诚成文化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该企业的控股方。
作为国内不多的几家传媒上市公司之一,赛迪传媒是赛迪集团与《中国计算机报》的合作产物。依托我国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赛迪集团的丰富资源,赛迪传媒发展迅速,传媒业务已经从平面媒体拓宽至影视节目、电子出版、多媒体等多种介质,形成了平面与立体媒体互动的完整的传媒产业格局。
已有63年社龄的《中国妇女》杂志社,前几年一直在寻求合作伙伴,如今已与我国台湾的《中国时报》签定协议,成立股份制的文化公司进行版权合作、经营合作。
2001年4月,中国证监会公布了新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新增了“传播文化产业”。目前我国已成立了像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报业集团、南方报业集团等38家报业集团、7家出版集团、5家发行集团和1家期刊集团。由于出版社在管理上处于条形分割的体制之下,性质属于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所以目前还没有出版单位能够自己发行债券,直接上市融资。
对于出版传媒的融资行为,国家政策规定了四个方面的合作:行业内部之间的融资、项目融资、集团所属非编辑部门的融资和集团之间的融资。目前出版行业已经有十多家出版社开始融资试点,这些试点出版社都是大社名社。
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迫切需要注入新鲜血液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变,逐步趋向规范化。
鉴于现阶段民营、三资企业上市进度慢、困难大,证券市场把目光转向了出版业。
生机勃勃、发展迅猛的我国图书出版市场给出版单位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丰厚的利润,这对资本市场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华夏证券有限公司投资银行总部总经理汪民生说:“出版传媒真正是一块处女地,这个行业发展迅速,是一个前景光明、潜力巨大的行业。”据他介绍,一年多以前,他们便成立了专业团队来研究出版市场的资金运作,并将其作为关注的重点。
证券市场希望通过出版业这样的朝阳行业的融资上市,走出自己的疲软状况,重新振作起来。
现阶段,虽然出版单位没有直接上市运作的,但是有购并和借壳的,如湖南出版、博瑞传播、赛迪传媒等,也有参股上市的,如上海强生、巴士股份等。业内专家认为,我国出版业现阶段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融资,而是改制。没有好的机制,再多的资金也不会帮助出版单位走向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出版社要依靠市场机制配置出版资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变粗放、落后的经营管理机制,使自己变成精简、高效、富有朝气的企业。
同时,出版单位应当慎重考虑,不要盲目融资上市。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即便是大型出版企业集团也并不一定上市。因此,在融资前,出版单位应当充分考虑市场状况,正确预测融资的实际效果,要在人力物力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并合理利用各种融资手段,调控出版单位自身的资本结构。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证出版业的融资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进行,必须保证国有法人股的绝对控股地位,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