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是浙江省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的一年: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将突破45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3%以上,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到19.5%。不久前,国内唯一以企业为主体的中外科技合作园——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合作园正式开园,被誉为中俄两国科技合作的典范。高新技术产业正逐步成为浙江省第一经济增长点,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
谈及这几年科技发展情况时,浙江省科技厅厅长毛光烈感触颇深。他认为,加大民营科技企业扶持力度,抓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措施的具体落实实施,是近几年浙江科技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关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主体,也是科技进步的主体。这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点,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落脚点。”毛光烈十分强调企业在科技进步中的核心作用。
他介绍说,浙江省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不大,素质也不够高,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企业家则大多是“泥腿子”出身,有科技意识但缺乏科技素质,知道科技能赚钱,但不知道如何抓科技。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但要抓好战略性、公益性、关键性的事,而且还要引导多数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科技进步受益的主体,部分企业还要成为研发的主体。
在推进这项工作时,浙江省首先建立起以企业民间资金为主体、财政投入为引导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在政策引导方面,浙江省规定了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分别达到5%和3%;在财政科技经费引导方面,率先在全国实行省市县科技部门与企业联合招标,引导企业加强研发。2001年,浙江省全社会科技投入达到125亿元,其中财政科技投入18.55亿元,企业投入占85%;而今年全社会科技投入则预计将达到150亿元。
“这一政策起了连锁反应,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研发等方面表现更为积极主动。我们也顺势抓住机会,建立了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建立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等,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研发创造了良好条件。一大批民营企业也因此顺利实现转型,提升为民营科技企业。”
他兴奋地说:“目前,我省民营科技企业呈现了良好发展态势。去年,民营科技企业总数已达1万多家,技工贸总收入近400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约390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3%;而今年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预计可达4900亿元。”
2000年,发生在浙江的一条新闻让广大科技工作者至今仍兴奋不已:中科院院士毛江森在改制后的普康公司中,获得技术股份2200万元,占到总股本的近30%。
这是浙江省推进科技奖励制度改革,鼓励科技人员通过市场实现创新价值,落实技术入股和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政策的结果。近几年,浙江省科技体制改革力度非常大,很多改革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全国率先实行科技项目与市县政府、企业联合设计、联合招投标,率先完成技术开发类院所的企业化改制,率先在全国实行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等。
毛光烈说:“科技体制改革,就是要让科技与经济结合得更紧密一些;让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得更充分一些。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要让企业赚更多的钱,让政府得到更多的财政收入,让老百姓的就业机会更多、生活更富裕。”
他介绍说,浙江省目前已全面推行课题制、合同制和重大科技项目招投标制。今年有93个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向社会公开招标,其中71个项目实行与市县政府、科技部门、企业等进行联合设计、联合出资、联合招标。省与市、县财政仅分别出资2500万元,结果带动企业研发资金近2亿元。在科技计划体制改革方面,浙江省建立了由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等5类一级计划和15类二级计划组成的新的科技计划体系。建立了专家评价、业务处室初审、处室联审、厅务会议决策的“三审一决策”制度,打破经费处室切块预算,实行零基预算,加强对审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有效地解决了科技项目“低小散、重复、产业化不足”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