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97年12月23日,光明网的前身“光明日报电子版”诞生了。为庆祝建网5周年,光明网日前举行了“热心网友座谈会”。座谈会由光明网负责人张碧涌主持,本报副总编辑何东平代表光明日报社,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光明网事业发展的广大网友表示了真诚的感谢。出席座谈会的网友代表对光明网的工作提出了热情的建议和殷切的期望,他们的意见切中肯綮,很有参考价值。本刊今日摘登部分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马德(原山西省广电厅干部)我可以算是光明网的一个“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我为“光明观察”这个栏目做一些工作,但是不拿报酬。“光明观察”现在有20多个比较固定的作者,他们大多是海外的华人知识分子,给“光明观察”写稿,既不图名,也不图利。
光明日报的权威,是学术的权威、理性的权威;光明网的权威,也只能建立在学术、理性的基础上。在这方面,光明网应该借鉴其他媒体的成功经验,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可以多请专家进行点评。在专家的意见有分歧时,要敢于把不同的意见放在一起来比较。
光明网办得好与不好的标准是什么?当它在的时候,你可能感觉不到什么,当它不在的时候,你会觉得像回不了家一样难受。什么时候能做到这一点,光明网就算办好了。
郭坚(科华技术贸易公司总经理)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出国。许多海外华人告诉我,由于历史原因,他们大都不认识简体字,所以,一个网站如果没有中文繁体版,浏览起来就会非常费劲,甚至根本看不明白。
我上光明网已经有好几年了,记得最早的时候光明网是有中文繁体版的,但最近却没有了,不知道是不是受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事实上,作为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的网站,光明网在海外华人社会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是他们了解国内情况的重要途径。而且,许多海外华人是拥有很高学历、具有专业特长的知识分子,以“传播先进文化、服务知识分子”为己任的光明网不能忽视他们的需求。因此,我建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光明网应尽快恢复中文繁体版,以便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成为海外知识分子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的网上通道。
叶欣(北京数据在线公司市场部经理)光明网最吸引我的是它特有的权威性。今年5月,我向总公司提交了一份重要的报告,起先引用的一组数据来自一家IT专业媒体,总公司担心这些数据不准确,会导致决策产生偏差。后来,我终于在光明网上找到了最新的数据,总公司才认可了这份报告。
我们公司有很多老党员、老知识分子。十六大期间,由于工作需要,这些老同志白天都要在外面奔波,可是,每天一到快下班的时候,大家都会回到办公室,聚集在电脑前,在光明网上浏览当天的十六大内容。那几天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十几个人围在一起,一边上网,一边讨论,公司里一片欢声笑语。单位里的一位老党员说:“几乎所有的网站都对十六大进行了报道,可在我看来,最有特色的还是光明网。无论查资料,还是学文件,都是一目了然,使用起来确实很方便。”这说明光明网的编辑人员不仅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而且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正因为坚持了这两种意识,不仅是老同志,像我这样的年轻知识分子也越来越喜欢光明网。
董文胜(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光明网作为一个品牌已经形成。如何让这一品牌更加发扬光大?我提两点建议:
一是要对资源进行再加工。光明网有资源优势,特别是在教育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光明网要对这些资源进行细分,比如围绕考研话题,可以把考生、学校和导师很好地整合在一起。此外,光明网能否推出一个人物栏目?例如就叫“光明人物”,通过这个栏目,在知识界形成“能上光明网是一种荣耀”的氛围。二是要在形式上继续创新。要研究怎样把光明网“雅、活、精”的三个特性表现出来,把图像、声音和文字结合起来,在形式上进一步突破。今年世界杯期间,光明网的“一分钟评球”这个栏目就很不错,以后是否可把这种形式用于点评新闻等?另外,今后在办网时,能否引入漫画、卡通、Flash等手段?比如,在展示学者形象时,可否考虑用漫画的形式,展示他们风趣幽默的一面?
赵会可(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光明网的办网特点是“雅、精、活”。我想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先说“雅”。在目前网站内容鱼龙混杂的情况下,光明网能坚持“阳春白雪”,殊为难能可贵。其实,中国的知识分子数量很多,只要真正办成知识分子的网上家园,光明网就不会没有读者,更不会没有影响。再说“精”。有所为有所不为,光明网在这一点上的认识是非常清醒的。如果是看一般性的消息,我不一定选择光明网;但是要看精品,我肯定会上光明网。如果能把一些学术争鸣性的东西集中起来,办成相应的栏目,光明网的吸引力还会更强。最后是“活”。光明网的十六大报道就是“活”的生动体现,确实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下一步应该考虑的是,多为网友提供参与的机会。
龚江辉(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我看过一个资料,现在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类网站大约有两三千个。但是,先进工具传播的不一定是先进文化。有些网站为了吸引“眼球”,采取的是一种哗众取宠的方法,成人笑话、恶俗短信、明星隐私、小道消息……这些东西在很多网站上都能看到。
光明网的价值取向令人敬佩,在传播先进文化上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套用“上网冲浪”这样的比喻,光明网就是信息海洋中的一盏航标灯。虚幻的海市蜃楼总会有消失的时候,而航标灯始终是明亮的。不管别人如何媚俗,光明网始终将自己的服务对象定位于知识分子,着眼于为社会提供健康、优质、理性的信息。读光明网的内容,让人有一种踏实的感觉。
最后,我提两个建议:一、光明网一定要继续坚持弘扬先进文化这个立场,不能动摇。二、要对高校中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给予更多关注。光明网要研究如何办网才能让更多的大学生、研究生喜欢和接受,并要想方设法影响他们。
郑诗凝(北京万斯达科技有限公司)参加工作以后,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不得已,只能挑一些更好的书看,如何选书成为一个大问题。光明网的“光明书评”栏目帮了我的大忙。这个栏目详尽地介绍了一些最新出版的书,还有简短的“摘要”和评论,使我能迅速了解新书的主要内容。最重要的是,光明网的网友都有很高的素质,他们在论坛上发表的一些书评非常有见解,对我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有时我也会通过论坛或邮件与他们交流,感觉受益颇多。
能够参加今天的座谈会,我非常荣幸。但是我想,这种“直面”的交流必然会有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希望光明网在加强互动性上多做些工作,让光明网的网友之间、网友与网站之间能够随时、随地、随意地交流。
杜悦(中国教育报记者)光明日报在学术文化领域具有深厚的底蕴和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光明网也秉承了这些特色。许多网友登录光明网,不仅仅是浏览一下新闻,更主要的是为学术研究收集资料。所以,如何让网友更加便捷地查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是光明网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以我看得最多的“光明书评”为例,栏目中的信息量是相当大的,登载的评论也非常专业。可是,我常常为了检索一本书耗费很长的时间。我希望“光明书评”在分类上要更加清晰,让网友检索起来更加方便。另外,在光明网的“全文检索”功能中,有时候在“光明日报”选项中能查到的东西,在“光明网”选项中反而查不到,技术上我不太懂,但我相信这些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光明网创建于1997年12月23日,1998年1月1日正式对外发布,当时的名称是“光明日报电子版”,2000年初,网站改用现名“光明网”。
光明网历来以“传播先进文化,服务知识分子”为宗旨,致力于建设“知识分子的网上家园”。经过5年的发展,光明网已形成“雅、精、活”的特色,即品位高雅,学术性强;内容精致,以质取胜;形式灵活,不拘一格,在众多网站中独树一帜。目前,网站每天发布新闻信息500条,日均页访问量为250万次。
光明网十分重视对重大事件进行专题报道,其中1999年5月8日的“沉痛悼念许杏虎朱颖烈士”、1999年12月20日的“澳门回归28小时网上直播”、2001年7月13日的“北京申奥网上直播”、2002年6月的“光明世界杯”、2002年11月的“庆祝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等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受到海内外网友的广泛好评。
2000年,光明网被评为中国传统媒体十佳网站、中国优秀文化网站,今年又被评为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模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