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罗哲文:科学品位需要全天候培养

名流看教育
2002-12-2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孙献韬 我有话说


罗哲文,一九二四年生于四川宜宾,一九四○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跟随梁思成研究古建筑,一九四八年研究生毕业。一九五○年调入国家文物局,先后任文物处处长、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现为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

记者:您跟随梁思成、刘敦桢研究了十年古建筑,对他们那一代优秀知识分子一定有非常深刻的认识。

罗哲文:江山代有才人出,不能说梁思成、华罗庚、茅以升他们就一定比现在的科学家有多么高明;但他们确实有当代知识分子比不了的地方,他们小时候都是念着《幼学琼林》、《蒙学三篇》长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渗入他们的血液中。拿梁思成来说,他在东洋(日本)接受了小学教育,在西洋接受了大学教育(美国),但他学成回国后,受父亲梁启超的影响,却倾其全力去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许多人都知道他和林徽因结伴考察山西古建筑的旧事。1945年他受命创办清华大学营建系,提出了“中而新”的营建学理念,把建筑学这门科学的品位提高了一个层次。

记者:您提到“科学的品位”,能解释一下它的含义吗?

罗哲文:所谓“科学的品位”,是一个大而化之的概念,应该借助某一个具体的学科来解释。比如建筑科学,梁先生一直主张把“建筑”称为“营建”,“营建”的品位就比“建筑”高。“营建”这个词,取自宋代李诫所著《营造法式》,含有“经营”、“筹划”的意思;比“建筑”这个从日本舶来的词汇,具有更为深广的内涵。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座建筑物可以独立存在于天地之间,那种只讲如何造房子,不讲经营、筹划的建筑理论,当然是品位低下的科学。很可惜,后来院系调整,为了取得全国一致,清华大学营建系改名为建筑系。

记者:听您这么一说,我也觉得“营建”比“建筑”更贴切——您何不建议他们把系名再改过来?

罗哲文:我倒是想建议,可惜他们不听我的。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反应在建筑学上,就是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梁思成和林徽因是中国最早把都市计划、市镇计划(现称为城市规划)纳入教学内容的学者,我还记得徽因老师开讲过“邻里单位”(现在称为“小区规划”)。

记者:建筑科学的品位确实有高下之分,这一点对普通人来说也比较好理解。自然科学——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比较纯粹的科学——也有品位高下之分吗?

罗哲文:当然有。华罗庚是数学家,很早就在专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按理说他完全可以凭借这些成就做他的太平教授;但他却拿出自己后半生的精力,不辞辛苦地推广“黄金分割、优选法”等简单实用的数学模型。从他身上体现出的,既有数学家关怀民生的博大情怀,也有数学造福人类的高尚品位。

我并不是要求所有的自然科学都去“学以致用”、“立竿见影”,但那种缺乏人文关怀的、冷冰冰的科学,肯定是没有品位的科学、甚至是危险的科学。

记者:我明白您的意思: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无论从事什么专业,都应该接触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如今《三字经》、《百家姓》早就成古董了,现在的学子——未来的科学家拿什么来提高“科学的品位”呢?

罗哲文:“品位”这个东西可不是硬学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它是在一点一滴中积累起来的,需要全天候培养。现代人的知识结构已不同于梁思成他们了,所以提高品位也不必完全依赖那些古老的文化经典。但是无论你从事什么专业,都不应成为专业的奴隶,要有意识地经常把专业书抛在一边,读一点闲书,做一点感兴趣的事情。我从小就喜欢摄影,出了好几本影集,从没觉得这是耽误时间的事情。个人的品位提高了,那么你所从事的科学事业的品位也就水涨船高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