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莫让校外住读生游离校园文化外

2003-01-0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周仕兴 李佳 本报记者 刘昆 我有话说

天刚亮,闹钟急促地响起。陈华条件反射般爬起,穿衣、洗漱,然后急急地赶往校园。

放学后,陈华在路边的一家快餐店草草吃了午饭,在车水马龙的街头碎步移动近一小时,总算回到了栖身之地。

上完晚自习,陈华在楼下和同学喝得酣畅淋漓。夜阑人静,他才东摇西晃地回到住处,瘫睡在床上……

这就是校外住读大学生陈华的一天。

校外住读生队伍日益庞大

我国高校自从1999年首次全面扩招以后,首先给高校带来的就是学生的住宿问题。为此,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方案,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难题。据权威部门估计,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中,居住在校外的已达数十万之众,占学生总数的10%以上。

住宿社会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发挥它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难免凸现出它的一些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住在校外、吃在校外、玩在校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与大学校园文化的疏离。

而有关教育学家认为,大学之所以博大精深,主要在于它兼容并蓄的校园文化。大学就像一个“泡菜缸”,学校的任务就是如何作好调料,让大学生们在这里接受文化的滋润和熏陶。而大学生一旦远离了这个氛围,就好比鱼儿离开了水。

校外公寓状况堪忧

据《湖北日报》报道:前不久,武汉市“扫黄办”在对武汉某高校学生公寓周边的一次整治中,收缴了3000多册违禁“口袋书”,其中一家书屋的阁楼上,赫然写着法律明令禁止销售的日本淫秽卡通书,墙壁上还贴着一些不堪入目的图画。

记者日前走访了南宁市城北高校区的部分校外公寓,发现类似的情况还真不少。在一家私人旅店门口,记者发现这么一块招牌:出租麻将、象棋、跳棋,每天5元。老板告诉记者:“只要凭学生证或身份证,随时可以租借。”他还说,顾客基本上都是附近的大学生,尤其到了周末或节假日,常常供不应求。说话间,记者看到他的抽屉里塞满了某高校学生的学生证。

而附近药店老板的话更令记者心生几分沉重:“我们这里销售最好的是性用品,主要顾客也是附近的大学生,有时候他们会半夜三更来敲门,所以我们也跟着通宵营业。”尽管学校明令禁止,但仍有不少学生悄悄在校外筑起了爱巢。

各式各样的啤酒铺、烧烤摊、火锅城,更是专为住在附近的大学生们而开设。每当夜幕降临,穿行于南宁市城北高校区农院路和火炬路,经营各种风味小吃的摊点密密麻麻,白天可以三辆卡车并行的街道,这时早已被堵得水泄不通,来往人流里,绝大部分是附近几栋公寓的大学生。他们三五成群围成一桌,嬉戏、猜码、划拳,经常持续到凌晨两三点才勉强安静下来。

网吧的猛烈“夹击”和重重“围剿”,更是学生公寓周围一道景观。在南宁市火炬路,居住着附近几所高校数千名大学生的公寓周围,有40多家网吧。一些学生经不住诱惑,把空闲的时间都奉献给了网吧,还有的甚至逃学出去上网。

校外公寓缺乏校园文化

校外学生公寓周边那些光怪陆离的商业氛围,熏染着原本远离校园文化的年轻学子。缺乏校园文化的滋润和熏陶,对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因为不住在学校,我们很难感觉到大学的真正气氛。”在采访中,不少同学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抱怨。他们普遍认为,尽管学生公寓的住宿条件比校内好,而且比较自由,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常有一种被抛弃被遗忘的感觉。

广西大学一位同学前年几经“努力争取”,终于住进了校外的金达花园,但去年他已经自发地搬回了学校。他说:“金达的住宿条件很好,物业管理也相当不错。但是,那里毫无人文气氛。权衡之下,还是在学校住好。”

人际交往受到限制是校外住读生的又一个问题。广西大学文学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平时他们组织一些活动,不少同学常常以住处离学校远为借口不参加,社员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难。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不管对学习还是生活,校外住读生正普遍养成了惰性,成绩也普遍不理想。

如何让校园文化得到延伸

那么,如何解决当前校外住读生存在的问题呢?

有关人士认为,首先,要尽可能地把学生公寓建在离学校近的地方,千方百计减小校内外学生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心灵上的距离;其次,要利用好网络优势,做好校园与公寓之间资源的充分共享,使校内外学生都能平等地享用学校资源。第三,要加强学生公寓周边环境的规范管理,不给唯利是图的不法商家以可乘之机。

校方观点还认为,作为学生,应该本着体谅学校难处的角度出发,消除埋怨情绪,保持平稳的心态。大学本身没有围墙,不要人为地把自己圈在思想的“围墙”之外。要尽可能地扬其长避其短,积极配合住宿社会化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