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期刊 东方神韵

中华精神宝库正在向中国期刊人徐徐开启
2003-01-02 来源:光明日报 梁枢 我有话说

2001年4月,《家庭》杂志社社长兼总编徐春莲女士,以中国期刊代表团团员的身份,赴巴西和阿根廷出席第33届世界杂志大会。《家庭》杂志是中国文化综合类期刊中的佼佼者,2000年无形资产评估高达2.86亿人民币,多年来,月发行量持续保持在数百万份的水平。

作为这样一家在中国期刊界实力超群的杂志的“掌门,徐春莲来到了世界杂志大会上。很快,徐春莲便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了“量级上的差距:国外一些著名品牌期刊的代表在会上张口闭口就是10亿、20亿美元。已经与美国在线合作的美国时代——华纳公司,集电影、电视、广播、音乐、图书、网络于一身,年收入近200亿美元,股票值达数千亿美元。

巨大的差距是个痛苦的现实。徐春莲此行的最大感受就是:“和人家相比,我们太弱小了。

事隔一个月后,国内另一家很有影响力的杂志《时尚·伊人》专刊的主编徐巍女士第一次赴美学习交流。他们的合作方美国赫斯特公司COS-MOPOLITAN杂志的国际版主编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很有经验,你们只要拷贝就行了。这让徐女士想起了数年前与法国MARIE CLAIRE的合作。当时中国人的感觉是,法国人潜意识里认为中国人根本就不懂怎么办杂志。所以,双方在合作出版小册子的过程中,法方要求中国人提前把选题报给他们批准,还要把设计的版式传给他们,甚至,连字体的颜色都要由他们来决定。此时在美国的情景与当年何其相似。

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加入了WTO。这意味着:由8000多种杂志组成的中国期刊业将直接面临西方文化资本的挑战,直接面临国际品牌期刊对中国期刊市场的扩张,直接面临世界期刊业的激烈竞争。

每一个中国期刊人都感受到了压力。

“中国期刊要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引用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去年10月份,在兰州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文化综合类期刊年会上,台北市杂志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金惟纯先生的话表达了期刊界的共识。这位资深期刊人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其他道理都是软的,起不了什么作用。中国期刊必须要有水准、有规模,有了水准规模才会有实力,有影响力,才能制定游戏规则,决定价值观,从而登上世界舞台。

如何发展呢?关键要靠做品牌。中国期刊协会常委副会长张伯海指出,品牌是办期刊的行业精髓。“期刊做不成品牌,既无法有力地实现自己应有的文化力量,也无法有力地实现自己应有的经济力量,就进不了量级。今天的世界期刊舞台,是量级品牌期刊的天下,没有品牌期刊的入场券,难有出头之日。”

如何做品牌呢?品牌问题弥久而常新。可以说,这是每一个期刊老总每一天都在苦苦思考的问题。他们每一个人答案都各有不同:既和别人的答案不同,也和过去自己的答案不同。

《中国青年》杂志社彭波社长是这样看《读者》与《知音》的:《读者》是摘取全世界最真最善最美的故事,送给读者,为转型期的中国人进行精神按摩。它于不经意间控制了人们的心灵,把杂志变成了一种信仰。《知音》则是把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撕裂了给你看,让你产生强烈的刺激,于泪流满面中使心灵得到净化。彭波也为自己杂志的内容与风格做了品牌定位:理想主义+浪漫情怀。这一方面与历史有关,《中国青年》从一诞生就是以理想主义为旗帜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不管在什么时代,人们心灵中对真善美的追求都是永恒的。据此,《中国青年》这份中国资历最老的青年刊物进行了成功的变革。

《读者》又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呢?

只有人性的东西才可以征服人心。《读者》主编彭长城指出,自创刊之日起,《读者》终极关注的只有一个东西:人性的真善美。在二十多年的办刊实践中,这是《读者》跨越时代的唯一主题。

人性是活生生的。人性的主题是一个开放式的张力结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与此相应,《读者》对人性的关注方式和展演方式也是不断变化的。在20世纪80年代,他们编选的文章主要以国外为主。《读者》把西方的优秀文化整合为一种独特的、为中国人乐于接受的心灵文本:于清新、隽永的叙事风格之中,传达一种平民的传奇、朴素的高贵。这时候他们口号是选择《读者》,就是选择了一种优秀的文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种优秀文化从内涵到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精英文化开始以大众话语的方式展现给读者;同时,每期杂志从作者到内容都明显地表现出本土化的趋势。本土化的文章在杂志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些文章立足于中国自己的本土文化,讲述中国人自己的多彩人生,开掘中国人自己的审美境界,彰显中国人自己的生命智慧,抒发中国人自己的真情实感。

文章与杂志最终是要作为文化产品面对市场的,《读者》发行量及经济效益连年持续上扬的事实,表明民族文化可以转化为一种优秀的市场资源,她唯我独有,蕴含丰富,魅力无穷。

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也是《家庭》从一本发行量不足万份的杂志,发展为中国知名品牌的重要原因。

《家庭》原名为《广东妇女》,仅从刊名上看就受到地域与性别的双重限制。改个什么名字好呢?决策者的目光最终聚焦在了家庭两字上。中国人的家庭观体现着东方文化的独特价值。中国人谁没有家庭,谁不爱家庭!从1983年第一期改名开始,《家庭》杂志就“吃定了家庭:他们开创了“家庭文学这一新概念,举办了中国第一次以家庭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盖起了家庭大厦,成立了跨省经营的家庭实业公司,开通了家庭网站。《家庭》这块蛋糕越做越大。今年1月份中国第一家期刊集团——《家庭》期刊集团宣告成立。

《时尚》的成功经历了学习模彷、引进、为我所用几个阶段。但是,“中国人期刊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办的主导思想,“国际视野,本土意识的办刊理念,以及“以我为主编辑方针始终贯穿其中。《时尚·COSMOPOLITAN》没有成为西方文化的复制品,而是在发扬COSMO风趣、大胆、韵味的基础上,适应中国读者的阅读需求,办出了中国自己的特色。他们刊登的古典明清家俱、“中山装与“旗袍专辑广受好评,有的还被南非版采用。

东方文化正在向中国期刊人展现出迷人的神韵。《知音》的社长、总编胡勋璧,《现代家庭》的社长、总编孙小琪等人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可以借鉴的思想和文化宝库十分丰富。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中国文化类期刊与自己的读者有着天然的文化、思想和情感的联系,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

东方文化的美丽神韵通过文化期刊人的努力,必将进一步唤起中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认同,并引起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注目。张伯海指出,能很好地从民族的传统与民族今天的现实生活里捕捉和开发独有的特色,体现中国期刊的神韵、民族的性格,华文期刊就有了自己奔腾的血脉,能竞争,能发展。令人高兴的是,我们看到有不少人在逐渐地思考、实践这个问题。

中国期刊人把民族文化提升为打造品牌的主流资源,既是承继历史,也是文化创新。此次于兰州举行的文化综合类期刊年会以“文化期刊东方神韵为研讨主题。这一主题表现出一个巨大的具有时代性的思想进步,它标志着期刊人对民族文化资源的认识与开发,正经历一个从自在到自为,从个别到一般,从市场行为到理性自觉的转化。毫无疑问,这种转化对于中国期刊业的未来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