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神舟”放飞强国梦

“神舟”一小步 中国一大步
2003-01-03 来源:光明日报 左赛春 我有话说


2002年12月30日凌晨,当大漠的沉寂又一次被耀眼的火光和震耳欲聋的响声惊醒,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四号飞船直刺苍穹,中华民族“飞天”征程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此时此刻,人民不会忘记那些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贡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他们的功绩将载入共和国史册。

举世瞩目的神舟四号飞船已经在预定轨道上执行空间观测和科学试验任务了,可是对于神舟飞船总指挥袁家军来说,放飞神舟后他的心就像挂在了天上,“这次发射的神舟四号飞船是在无人状态下考核最全面的一艘飞船,对我们全面掌握和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当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了,我们这些飞船研制人员的心才会落下地来!”

这已是袁家军第四次领命出征戈壁了。在冰天雪地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鏖战两个多月,一回北京,袁家军又一头扎进了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唐家岭航天城。

铸造空中卧室

袁家军被任命为神舟飞船副总指挥和唐家岭航天城全面建设总负责人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对这张年轻的面孔打上一个问号。才33岁的小伙子,连自己的小家都没多少管理经验,能当好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有史以来最大工程的大管家吗?

刚刚走马上任时,飞行器研制试验中心的建设与飞船研制的工序交叉矛盾突出,神舟飞船返回舱成为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研制中的最短线之一。凭着一股偏向虎山行的劲头,袁家军决定将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拿下。

返回舱是航天员的座舱和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如同航天员的太空卧室。生产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返回舱体积大、外形不规则,局部焊接易变形,发动机安装面及对接密封面精度要求极高,就连国内顶尖的技师都没接过这种活。

倒排的日程是不倒的后墙。那段时间,袁家军每周有两三天都睡在办公室里,把塑料布往办公桌上一铺,就开始学习消化各种技术资料。多少个不眠之夜,工人们把被窝搬到了返回舱焊接现场。凭着过硬的技术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船老大”袁家军和他的“船员们”硬是一点一滴地啃下所有技术难关。1996年9月28日,中国航天史上第一个飞船返回舱终于诞生了。

用零缺陷工作确保载人

2000年,袁家军被任命为神舟飞船总指挥。对于飞船总指挥的角色,袁家军如此点评:“我向往充满梦想的职业,喜欢做有挑战性和具有冒险性的事情,它让人心跳不已。不是有句话吗?玩的就是心跳,担任飞船总指挥,它具有所有这些特征,既有开拓性,又能使各种创造的梦想得到实现,我很喜欢。”

回顾从立项研制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这十年多的风雨历程,袁家军思绪万千,他说实现飞天之梦的道路充满风险,在挑战风险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成功的把握越大,那么我们面临的风险就会越小。为了确保神舟系列飞船的圆满成功和万无一失,袁家军几乎释放了所有的能量,严字当头,向各种极限进行挑战。神舟四号发射时,袁家军经常一个人到弱水河畔散步,他一边走路一边想,怎么能让大家更深入地思考,看还有哪些疑点和问题没有彻底归零。作为总指挥,面对已进入倒计时的载人航天目标,他要求科研人员做一切设计和试验都要有“载人意识”,发扬严细慎实的工作作风,全力以赴,精雕细刻,把每项工作做到零缺陷。

祝福未来航天员

从袁家军被任命为“神舟”副总指挥的那一天起,他就在内心庄严地发誓:“这辈子只要能把这一件事情做好,就没有白活。”从1999年开始,袁家军与千千万万的研制人员先后成功地将神舟系列无人试验飞船送入太空,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具备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大大加重了中国在国际宇航界的分量。

当中国的第一位航天员飞天之日,袁家军最想对他说的话就是:“祝你一路平安,希望你飞行中沉着冷静,为‘神舟’的安全再加上一道保险,我们会在着陆场迎接你光荣凯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