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逐步实施,各地许多中小学校相继组织学生喝奶。作为提高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学生奶”受到家长们的普遍欢迎。但是,近几个月来,一些中小学校陆续发生了饮用“学生奶”后部分学生“中毒”事件。经过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并非“中毒”,而是一些学生体内缺乏消化乳糖必需的乳糖酶引起的,被称为乳糖不耐症。一些医学专家和营养学家日前提醒广大中小学生家长:给孩子喝奶可能导致乳糖不耐症,但只要采取相应对策,乳糖不耐症可以避免。
专家介绍说,牛奶中所含的乳糖是一种双糖,因为分子太大,要在小肠中消化成较小的葡萄糖及半乳糖才能穿过肠壁进入血管中被吸收。但当小肠中的乳糖酶未能发挥作用时,乳糖就在大肠内发酵,大约半小时至2小时内出现胀气、腹痛、呕吐或拉肚子等症状。
乳糖不耐症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特别是亚洲人的乳糖酶缺乏发生率高达90%以上。根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对京、沪、穗、哈四城市调查,7至8岁儿童乳糖不耐症发生率为32.3%,11至13岁儿童为29%。另有一项研究表明,我国儿童体内乳糖酶活性下降或消失的年龄集中在七、八岁。一次性喝奶量过多,或空腹喝奶,都有可能诱发乳糖不耐症。
专家建议“学生饮用奶计划”的组织者应在中小学普及乳糖不耐症知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儿童应采取科学的喝奶方式,如不要空腹喝奶,事先吃点食物;不要一次喝下大量牛奶,每次饮用量不宜超过100毫升,一份奶可以分几次饮用;每天增加一点饮用量,以逐渐适应。对无法调整体质或是严重的乳糖不耐症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乳糖酵素,帮助乳糖在体内分解,或是改喝酸奶、低乳糖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