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自一年前面市流通以来,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技术角度,都堪称十分成功,没有一个国家发生哪怕是一件令人吃惊的事。但一年来,大小商家借货币转换之机“搭车涨价”已成为让老百姓最烦恼的事。这使越来越多的人明白,“无商不奸”实在不冤枉这些商人。
据法国一家民意调查机构2002年12月的调查,96%的法国人认为,欧元流通以后,他们的钱包瘪了。消费者协会主办的杂志《有何选择》的统计显示,有17种日用品平均涨幅8.2%,而且越是名牌产品,涨幅越高。如一种品牌的化妆品涨价36.5%,一种品牌的葵花籽油涨幅达28.5%。
不过,法国权威机构经济统计研究所的调查并没有这么悲观。据他们统计,2002年物价平均涨幅为2.2%,仅比过去4年的平均水平1.6%稍高,属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水平。该研究所一研究人员对记者说,产生这一巨大差异的原因是,统计所参考的商品不同。不过,他也承认,欧元面市流通对物价上涨“有很大影响”。
据经济统计研究所统计,从2001年11月到2002年11月,在法国消费市场上,西红柿涨幅最高,为16.8%,从2.25欧元1公斤涨到了2.63欧元1公斤;调味品柠檬涨了10%;葵花籽油涨了8.4%;法国人爱泡的咖啡馆,一杯咖啡涨了5.1%;长棍面包涨了3.7%……除了食品,服务业价格也在上涨:2星级旅馆上涨了4.2%,理发涨了2%,等等。统计表明,越是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涨幅越明显。人们每天在买报纸、喝咖啡的时候,可以看到欧元和原货币两种价格标签,便有一个直观的比较,所以一旦认起真来,就都明白“搭车涨价”还真是厉害。大学生吉尔对记者说,欧元与法郎1∶6.55957的兑换率太麻烦,让人没法对欧元价格有直观的判断。比如过去咖啡馆里12法郎一杯的咖啡,折合成欧元是1.83。收1.83欧元显然太复杂,那咖啡馆老板会降为1.5欧元吗?恐怕更大的可能是收2欧元。
欧盟委员会规定,欧元和原货币两种标价共存的现象只能维持到2003年6月。此后,所有的商品只能用欧元标价。不过,法国已经有很多大的超级市场管理层表示,他们一定会将两种标价坚持到最后一刻,至少不能比别人早撤掉法郎标签。调查表明,76%的法国人希望两种货币标价实施的时间能尽可能长一点。
不过,也有经济专家认为,物价上涨的因素很复杂,有些肯定和欧元流通无关。例如,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市场上石油、可可价格上扬等。(本报巴黎1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