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谁能将4万册图书带在身边随时查阅!而书本大小的“电子书”则可轻松实现这个愿望。
目前出现在市场上的重量仅为400克的电子书,就是一座拥有海量信息的“流动”图书馆。读者可以躺着、靠着,只要翻开电子书,点击书目内容,信息便随手可得。学生再也不用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所有的教科书、工具书、作业、考卷都可存放在一本薄薄的“电子书”中……
电子书的诞生被专家们喻为阅读方式的第三次革命。统计表明,1999年我国仅教科书使用纸张130万吨,折合2210吨成年树;2001年,我国图书积压价值400亿元。电子书的使用无疑将避免这些损失,实现“绿色”阅读和可持续发展。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少数IT企业和出版商着手电子书的制造和推广。
记者走访中发现,电子书已走进了部分商场,售价一般为2000多元。电子书也开始走进课堂:在南开中学部分班级的语文课上,老师板书用的粉笔是一种“水笔”,黑板也变成了“白板”,而学生的课桌上摆放着一本电子阅览书,他们不用记笔记便能随时翻着老师所讲的内容。
一位电子书生产商说:“要想使电子书真正走进普通课堂非朝夕之事。学生手中的电子书与电子黑板连成系统网络。电子书只是阅读器,而它背后个性化的软件平台的搭建还相当复杂。”
“电子书”如何在短期内找准自己的“读者”,形成独立产业?一位出版商告诉记者:“有些人仍然习惯闻到书页的清香,习惯了翻书的‘乐趣’,他们觉得百读不厌的经典名著很难在电子书中找到感觉。”因此,首先需弄清什么人容易接受电子阅读方式。对于受众,有一个市场细分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要做好内容定位,达到适合不同层次读者的口味。目前投放市场电子书就包括了中华原典文库、英文原典文库、世界经典文库、儿童经典文库、法律文库、教育文库等多个主题。
部分专家认为,“电子书”的市场能否成长壮大,关键在于“版权保护”能否处理得当。众所周知,传统的版权保护是在纸制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但在当今网络如此发达,读物的产生、复制以及传播在不加限制的前提下易如反掌。电子书可以快捷地从网上下载读物,不断翻新,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保护出版商和作者的商业利益显得十分重要。日前,号称7年将超过千亿产值的“翰林电子书”正式与新浪网联姻,并与北大方正合作联系了国内400余家出版社,被业界视为数字版权保护的典范。
与此同时,也有人悲观地认为,其实“电子书”的归宿就是“掌上电脑”。这也提醒我们,新出现的事物并非都是新事物。“电子书”能否拥有新事物所具备的旺盛生命力,能否真正带来阅读方式的第三次变革,还得经受市场和实践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