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最愉快的事便是从学校捧回各种奖状,此情此景,至今难忘。一排排一列列整齐的奖状虽然挂在简陋的墙上,却构成了农家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奖状激励着我从一个农民的孩子成长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可最近耳闻目睹的一些现象,使我青少年时代的自豪感荡然无存。
一名12岁的小学生在一次所谓的全国青少年作文大赛中获二等奖,这等好事父母自然高兴,后来孩子提出要交获奖证书费,却让父母感到了困惑。因为孩子已参加了三次类似的作文大赛,且每次获奖都交费。显然,这样的大赛已经变“味”了,获奖证书背后是举办者那双“摄钱”的眼睛,作文大赛的“含金量”很高,伴随而来的“铜臭”味更浓,已熏昏了孩子单纯与真诚的心灵。
目前,随着“一切向钱看”观念的作祟,许多商家和机构把眼睛瞄向了中小学生,于是各种大赛纷至沓来,评奖之滥,钱数之杂,招数之多,可谓史无前例。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做完作业后,还要按指令去参加名目繁多的各种比赛。由于压力过大,负担过重,不少孩子的身心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怪不得有位学生问爷爷:我什么时候才能退休?
然而,对于孩子参加各类大赛,家长也有难言之隐。一方面,这是老师的要求岂敢不从。另一方面,家长也有攀比心理,再加上望子成龙心切,激励孩子的招数又有限,于是明知大赛有假,却愿意“哑巴吃黄连”。这样就有了孩子获奖父母却乐不起来的怪现象。窃以为,家长应走出获奖证书越多孩子综合素质越高的误区,要多为孩子的身心健康着想,莫让奖状累了孩子,苦了自己;要做好素质教育的“加减法”,使孩子逐渐明白成功来自血汗,自豪源于诚信。否则,一旦把荣誉和金钱相联系,让虚荣心和投机取巧为伍,让自豪感建立在“海市蜃楼”之上,必然后患无穷。
(作者为中央教科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