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编辑部:
读2002年12月26日和27日《光明日报》,但觉人文关怀扑面而来。对于正在思考如何弘扬人文精神的我,提供了生动的事例。
什么是人文关怀?26日C1版《人文关怀与实践概念》一文说,其主要含义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这是学术语言,用通俗的说法,其核心就是尊重人、关爱人。
27日C3版《社会生活的“圣经”》一文,大篇幅介绍新中国首部民法草案,说它第一次把人格权法单列一编,这“体现了21世纪的中国更加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格,这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也标志着中国推进人权保障事业的决心。”真应该击节称快!对照“极左”思潮下那种无视人的价值、践踏人的尊严、羞辱人的人格的做法,文明程度真有天渊之别!只有尊重人——人文精神发展了,民主才能发展,人权保障事业才能推进。人文精神,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块精神基石。
如何培育人文精神?教育界已经做了许多工作。不仅是文科大学,连过去的工科大学,有许多都成立了“人文学院”。这两天报载:北方交大人文学院要“打造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平台”,武汉理工大学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为双翼”,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修养”,“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北京师大二附中校长说:该校“倡导的是人文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既是管理的出发点也是管理的归宿。……同时营造具有博爱思想的高品味文化氛围。”孙中山先生曾大力提倡博爱,很高兴看到这个观念又回到我们的教育界。苏州大学附中明确提出“人文德育”,“爱与智慧是其精髓。爱是基础,智慧使爱升华。”“老师对学生的态度:爱护、尊重。他们把每个学生看成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这些是很富有人文精神的。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