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扩大就业:让更多人享受发展的实惠

贯彻十六大精神 促进改革开放发展
2003-01-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冯蕾 我有话说

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如何让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从中分享发展所带来的实惠?对此,记者采访了部分专家和有关部门负责人。

“高增长”与“低就业”

目前,中国的失业问题进入建国以来的第五次高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培林研究员告诉记者:“这里所说的失业人员,包括700万左右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0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100多万城镇农民工失业人员。此外,还有70万待业的大学和专科毕业生。”

按规律,国民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可以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去年,我国经济增长了8个百分点,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水平,而城镇就业形势并未根本好转。专家指出,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更多的是靠结构调整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来了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明显减弱。

据了解,现在绝大多数的城市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未来经济的支柱。以福建为例,2002年上半年拉动福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产值新增32.6%,而信息产业新增职工人数仅占全省新增职工人数的0.7%;福建省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新增职工人数1990年为6.2万人,去年仅为2万人。这反映了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增加就业岗位的矛盾。

矛盾如何解决

未来的20年,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毋庸置疑,如此,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一味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会导致吸纳劳动力数量的下降,加剧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吸纳劳动力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现实情况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角色正在走离舞台的中心位置。目前,许多地方只把目光集中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上,一些很有市场的传统产业正在被抛弃。专家提醒,利用投资提升产业和产品结构、档次是正确的,但要结合实际,与我国目前的要素结构相匹配,否则会适得其反。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更应注意这一点。产业政策应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更要注意把政府投资真正投到解决就业的“刀刃”上。

众所周知,我国约有占世界1/5的人口,1/4的劳动力和1/3的农村劳动力。劳动力富裕、就业不充分,劳动力价格偏低,而这正是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有经济学家指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发达国家是‘夕阳产业’,但在我国仍然是‘朝阳产业’。只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紧密结合,才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正确选择。”

事实上,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大都市和东部沿海地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据了解,目前在北京市,大大小小的社区共有3000多个,都亟待建立家政、再生资源回收、便民早点、物业管理等服务体系。到去年9月底,北京市共开发社区就业岗位10.08万个,外地务工者中有60万人从事建筑业,40万人从事服务业。

劳动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说:“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不是单纯为发展经济而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着力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因此,要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唯有这样,才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扩大就业,保证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新年新实惠

“2003年我国将力争新增就业岗位950万个,城镇失业率将控制在4.5%以内。”新年伊始,劳动保障部部长张左己宣布了这一消息。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面对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挑战,如何让下岗、失业人员获得更多实惠?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司长于法鸣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从经济发展中分享实惠。从宏观看,国民经济近年来一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为实现新增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目前的就业弹性系数计算,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提供70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如果今年经济增长在7%左右,那么单靠经济增长就可提供500万到600万个就业岗位。目前,在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人数占劳动力就业总量的70%,而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潜力巨大。随着旅游、商贸、社区等服务业市场的加快开放,还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从优惠政策中获得实惠。各部门、各地去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吸纳劳动力较多的服务型企业和商贸企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税收减免,对自主创业的下岗失业者给予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等。今年将是这些政策措施兑现的第一年,这一系列优惠政策将在3年内创造上千万个就业岗位,同时将为失业人员的创业之路大开方便之门。

——在广阔市场中赢得实惠。“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方针。只有坚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就业和再就业中的主导性作用,才能把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和政府的促进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才是解决我国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正确选择。随着就业市场的健全完善,人才市场准入制度的设立,人才市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的提高,劳动者将拥有一个更为宽松的就业环境和创业环境。

——从再就业培训中享受实惠。作为市场的主体劳动者而言,就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随着今年再就业培训的不断深入,将有更多的“劳动力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