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时令已经从盛夏转入严冬,但5个月前在北京王府井上演的“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回展”的火爆场面,一路在江南锦绣之地宁波、杭州、上海等重演——从清晨持续到深夜,120件展品被密集如蚁的观众围住,观众仍在源源不断地涌来……
至2002年岁末在上海圆满落幕,该展参观人数达820万人次,创新中国成立以来雕塑展览的观众人数之最。巡展获得了主办者当初期待的“让雕塑走进社会,回归公众,贴近生活,以开展雕塑的审美普及”的巨大成功。
使主办者感到高兴的是,本次巡展所获得的精神文明层面的收获,更是显而易见的。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回展的主要组织者、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秘书长邹文博士日前发表谈话,认为本次巡展强化了社会公众对三大问题的关注:
第一,引起了对教育问题的关注。本次巡展的100多件展品中,有不少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如《课堂》、《希望之路》、《教室外的学龄儿童》等,都是直接反映西部教育问题的。通过一件件雕塑实物,人们看到,即使是被希望工程挽救回教室的孩子,也只能在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条件下读书。兴教助学是西部最为突出和紧要的问题,许多观众再次为之揪心动肺,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引起了对扶贫问题的关注。中国还有数千万人生活在温饱线以下,绝大部分在西部,只有他们彻底脱了贫,中国才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因此,每一个在巡展上关心西部扶贫济困问题的观众,都可说是在精神上给了西部很大的支持。许多观众留言,因为看了《锄禾日当午》、《救灾粮》、《大山里的故事》等作品后,增加了对西部发展问题的同情与关注,甚至有人表示,看过展览之后深受震撼,想要奔赴西部工作。
第三,引起了对环保问题的关注。环保问题也是西部的一个主要问题,此次参展的《甘霖》、《水》、《凝固的风景》等作品,直接照应了世界环保思潮与西部的现状,揭示了环境保护与亟待开发的窘迫矛盾。雕塑家们和观众的结论都是:“不能重蹈西方国家先发展再保护的覆辙。”巡展无疑成功地取得了环保宣传的良好效果。
本次巡展上,还有一大批作品,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西部,如《凤竹》、《高原之春》、《草原云》、《山娃》、《珠穆朗玛》、《香格里拉》、《步入辉煌》、《叠涧飞花》等。它们以诗意的雕塑语言,传达了来自西部的理想、信仰和信息。许多观众在这些展品面前久久驻足,舍不得离去,有的提出要高价收藏,有的报名要为某件作品专门担任志愿者,有的建议把展品放大,永久立于某些城市。
巡展拉近了人们和西部的距离,缩短了西部与中部、东部的心理距离,也拉近了西部各省区之间人们的关系。许多观众说,比之电影、电视、报刊上的西部,雕塑的西部更真切、更立体、更实在,它们可摸可触,有分量,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变化,让人过目难忘。一位中学教师和他的学生们说:“通过观赏不同民族和地域文化、人文景象为内涵的作品,不仅让我们领略了西部的风光和人,还使我们触摸到西部的灵魂。从此以后,我们对西部大开发的认识更鲜活了……”
党的十六大期间,正是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回展在青岛和宁波展出的日子。听了江泽民同志的政治报告,对照眼前的“西北风”,许多观众当场表示:十六大报告再次强调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我们要为此多出一份力。做好了我们手中的工作,也就是以实际行动支援了西部。
举办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回展,还有一个雕塑界本身的追求,本次巡展组委会学术主席盛杨教授说:“让雕塑作品实现于公众之中,落成于公共空间,为社会进步发挥作用,也是雕塑家们最大的成就感。”
此次巡展刻意于各城市街头,择繁华地举办,展览完全是开放式的,全天候展出。观众观瞻的麻烦被最大限度地减除了,人们真正体验了亲近雕塑的乐趣,一些深受爱戴的作品,已经是坏了修,修了坏,反反复复修补了多次。但包括台湾、香港、西藏等23个省市自治区的150余位雕塑家的120件作品,也得到观众的精心呵护,虽经历了14场大暴雨1次车祸,展品基本完好,无一丢失。
此次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回展的做法,不仅受到观众的热情欢迎,也使得雕塑家们欢欣鼓舞。一位资深评论家说:“820万观众的目光和热情,已经把这批雕塑作品簇拥成名作,已远远超出一场歌会、一场球赛。”一位雕塑家兴奋地说:“雕塑热潮正在兴起,雕塑作用于社会、作用于城市建设乃至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正在释放。我们永远要感谢的是观众。”
据悉,有关管理部门正在总结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回展所取得的佳绩,研究该展览如此深入人心的成功奥秘,为今后的群众宣传活动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