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春再访徐白伦

2003-02-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宋晓梦 我有话说

烛光闪闪,乐曲悠扬,墙壁上是盲童的美术、诗歌作品和他们与健全儿童一起学习生活的巨幅照片,客厅内外洋溢着特教专家、志愿者的笑语欢声。在“金钥匙视障中心”举行的春节联谊会上,记者又见到了世界著名的盲童教育家、中国唯一一位获得世界教育领域最高奖项“克美纽斯奖”的徐白伦先生。

徐白伦是中国著名报人徐铸成的长子,但命运没有让他子承父业。三十多年前一场医疗事故把他变成了盲人,二十多年不屈不挠的奋斗又使他成为专为盲童播撒文明之光的使者。两年前,记者曾在本报发表长篇通讯介绍徐白伦先生的事迹,今朝再次相见,已经74岁的徐老似乎比两年前面色更红润,身体更硬朗。只是眼盲的程度已发展到连人影都看不见了。

所有的嘉宾都要走到徐老面前自报家门,徐老一边兴奋地和大家握手,一边从声音中辨别一个个老友新朋。徐老兴奋地告诉记者:去年8月,他出访巴黎。联合国总部教科文组织特教负责人凯尼斯·艾克来因先生中止休假赶回来接待他。两人谈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2015”目标(2015年要在全世界普及基础教育的目标),徐白伦先生说:“实现这个目标最难的部分在特教,普及特教最难的地方在发展中国家,我们目前正在推广‘金钥匙工程’的内蒙古自治区,又是发展中国家中的欠发达地区,可谓难上加难。如果能在这样的地区有所突破,对别的地方就会有很大的促进。”艾克来因先生说:“这是我们两人的共识。2003年我要到中国的内蒙古地区,看看你们的‘金钥匙工程。”

“金钥匙工程”的核心内容是推广盲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大大降低盲童教育的成本,从而使大多数盲童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盲童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同时有利于培养盲童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社会爱残助残的氛围。

徐白伦先生高兴地说:有经过这些年的实验、摸索、研究,现在,每到一个地区,如何与当地政府合作,如何培训教师,如何帮助盲童进行心里康复,如何在有盲童“随班就读”的学校创造爱残助残的氛围,都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模式。因此推广的进度有了很大提高。“中心”现在已有一支由退休的盲校校长、教师和大学里搞特殊教育的教研人员组成的研究队伍,他们负责编写教材,辅导教师设计健残兼顾的“一体化”教案,制定评估手册,而且几乎每个月都要到基层去培训教师或进行项目评估。使盲童“随班就读”教育模式在规范化、专业化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记得两年前采访徐老时,我曾建议徐老用招募志愿者的办法弥补“中心”经费紧张,人手不足的问题。徐老告诉我,这个建议太好了,现在常来“中心”帮助工作的志愿者已有100多人。他们有的来自大学,有的来自外企,有的来自国家机关。

当得知“金钥匙工程”的经验将作为联合国社经委员会主办的“残疾人10年”活动的参阅文件,而徐老撰写的论文也在第11届世界视障教育大会上受到国际视障教育协会主席劳伦斯·坎信尔先生的高度评价,大家纷纷向徐老表示祝贺。徐老激动地说:“金钥匙工程”体现的是当今世界教育领域中最前沿的“全纳(全部接纳)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基于3种理念,第一,承认每个人都有权利接受教育;第二,承认每个人都有能力接受教育;第三,承认每个受教育的个体都有差异,有特殊需要,学校应该想办法满足每个受教育者的需要,而不是让受教育者满足学校的需要。全纳教育思想对整个教育领域的观念变革都有深刻意义。我们的“金钥匙工程”将为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中国的实践和推广作出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