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我的孩子今年刚上初一,近来的表现令我十分担心。他本来是个很听话很爱学习的孩子,自从我们费了很大劲将他转到一所寄宿重点中学后,每次周末接他都发现他不太高兴,动不动就发脾气,问他学校里的事也不愿说,再多问几句,他就非常不耐烦地说:“我讨厌这个学校,不想上学了。”我们不知该如何是好。请问,孩子这种情况是否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呢?北京读者薛晓莉
带着这封读者来信,记者走访了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这个中心设在北京市青年宫的三楼,咨询员高女士看了来信后分析说,孩子可能产生了“厌学”情绪,出现了焦虑的心态,家长可以先向老师了解情况,然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如孩子的情绪仍没有好转,就可以带孩子来这里进行心理咨询。我们中心接待过有类似问题的孩子,咨询后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高女士介绍说,近来拨打热线电话(66152235)和前来中心咨询的家长和学生挺多的,刚才来的一位家长,她的孩子正面临职高毕业,就业压力比较大,孩子性格又比较内向,有什么事都闷在心里不说,结果整天愁眉不展,神思恍惚,很令人担心。我们建议她回去征得孩子的同意,再一块儿过来咨询。高女士谈到,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孩子们承受着学业等各方面的压力,而孩子心理发育尚不健全,不大会自我调节,压力得不到释放,就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障碍,诸如对学习环境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紧张和情绪不稳定等。高女士建议家长凡事应多与孩子沟通,通过“俯下身来和孩子一般高”的方式平等交流,有时说话时换个口气就会产生好的效果。
正聊着,该中心宗春山主任来了,他向记者介绍说,中心成立近10年了,一直致力于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和咨询工作,共接待了大约9000人次和50000个电话。他谈到,孩子厌学,出现不良行为等都与其人格偏差有关,而这也是家庭教育方法的不当所致。十三四岁的孩子正处于身心的断乳期,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做自己的主人了。但家长却没有注意到这样的变化,还总是想让孩子凡事都听他的,总想控制孩子,并且认为这就是关心、帮助,由此带来的往往是孩子的腻烦和反抗,他们会认为这是对其人格和自由的打击,并随之出现焦虑、急躁的心态,会去寻找宣泄的场所或选择逃避,从而导致孩子行为的不能自控。比如我接待过的一个孩子,她考重点高中时分数不够,正好她母亲在这所高中工作,就照顾进去了,而且她母亲不顾她的强烈反对,把她安排在了重点班。同学们知道她的情况后,都瞧不起她,孤立她,令她在班里抬不起头来。偏偏头一次考试就考了全班最后一名,她一下子就心理崩溃了,以不去上学来对抗她的母亲。这件事一方面说明了孩子人格上的软弱,同时她母亲的不当安排也起到了极不好的作用。
采访结束前,宗主任告诉记者,孩子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就会在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出现异常变化,比如情绪上可能会出现恐惧、焦虑、不愿上学、容易生气等(就像上面提到的那几个例子),行为上会有沉默少语、少动、精神不集中,或过分活跃、逃学等表现,生理上可有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入睡困难等不适,但经医院检查又没病,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作心理求助信号。家长遇到此类情况时,态度要平和,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同时及时与心理咨询人员联系,帮助孩子解开“心结”。实践证明,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在认识、情感和态度上有所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和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或障碍,促使咨询对象的自我调整,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
心理咨询,主要是指心理学工作者或心理咨询专家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通过回答问题、解释疑惑、提供建议、商量讨论等方式,为求询者解决其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最早应用于上世纪初的美国,心理学家为人们选择职业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以后心理咨询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心理咨询,到90年代,一些大城市及高等院校等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教育部1999年和2002年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卫生部也把提高学生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减缓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上升趋势列入精神卫生工作的目标,并在2000年启动了为期5年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项目,旨在增加青少年应对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