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面小康与加快贫困地区发展

2003-02-12 来源:光明日报 周敏 我有话说

小康社会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面对现在这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总体上”的小康,只有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尽快使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使所有的贫困人口逐步过上小康生活,才可以把“总体上”三个字去掉,从而达到“全面小康”。

贫困地区实现了小康,全面的小康才是“高水平”的小康。发展国民经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是“高水平”小康的具体体现。但是,从各种指标来看,贫困地区离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生活的下限”即“总体上的小康”还有很大的距离,而离“全面小康”的差距就更大。只要这种差距存在,全国的小康就不是高水平的小康,只有消灭差距、加快发展,使贫困地区达到小康,全国的小康才是高水平的小康。

贫困地区实现了小康,全面的小康才是“全面”的小康。“全面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包括对象的全面性和内容的全面性两个方面。就对象的全面性而言,全面小康社会核心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是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人口规模上要求全国人民100%的实现,而不是其中的一大部分,也不能是“总体实现”意义的概念。

就内容的全面性而言,要建成一个小康状态下的健康、富裕和文明的社会,也不仅是指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一个较富裕的程度,而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全面小康的内容方面,贫困地区的差距还要更大一些。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能否在未来18年中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关键在农村、在农民,重点和难点在贫困地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完整意义上的小康。只有加快发展,使贫困地区达到小康,全国的小康才是全面的小康。

贫困地区实现了小康,全国的小康才是“发展平衡”的小康。由于自然、历史、地理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发展很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依靠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才能消灭。只有加快发展贫困地区的发展,才能缩小并逐步消灭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才能使全国的小康成为“发展平衡”的小康。

按照中央制订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要求,一是尽快解决剩余的3000多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二是帮助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巩固的贫困人口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稳定脱贫,为达到小康创造条件。

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彻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居住在缺乏生存条件地方的贫困人口应通过搬迁使其最终解决温饱问题。

加大实施知识富民工程的力度。知识资源不足是贫困地区发展的最大瓶颈。因而,政府要加大实施知识富民工程的力度,建立贫困地区农民享受真正义务教育的制度,抓好未来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教育,杜绝新文盲的产生。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向贫困地区提供财政补贴是政府的一项长期扶贫措施,中央政府应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这些支付大部分应用于农村的公共服务,如基础教育、基本卫生服务、基本清洁水供应和基本电信服务等。

尽快建立贫困人口进入信贷市场的制度。为了防止相当多依靠政府资金暂时脱贫的贫困人口的返贫,国家应在金融制度方面做出必要的调整,让具有还款能力的贫困人口能够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金融支持,并初步建立起低收入农户持续获得金融服务的制度。

为进城务工的贫困地区农民工提供信息和技术培训服务。政府应加强劳务市场建设,建立和健全劳务中介组织,为贫困地区农民劳务输出提供信息、培训等服务。同时,从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入手,抓紧抓好对现有劳动力的适用劳动技能培训,拓宽就业路子,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促进贫困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小城镇转移。

总而言之,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只有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才能逐步提高小康水平;只有贫困地区实现了小康,中国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作者系中共陕西省商洛市委副书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