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都市小巷雷锋多

2003-03-0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邵文杰 我有话说

20年弹指一挥间,北京市宣武区天桥街道通过生动而真实的学雷锋实践活动,踏寻着他们心中的时代雷锋,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自己,也同样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1983年,天桥街道的团员青年组织起来,开展义务为孤寡病残人、军烈属送货上门、巡诊送药、日常照料等形式的“综合包户”活动。

李金明是清华池一名普通员工,他从1983年开始蹬着三轮车义务接送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到浴池洗澡,成为天桥颇有名气的“小巷雷锋”。在李金明的综包服务对象中有一位全身瘫痪的残疾人,体重180斤,李金明每次都得憋足力气才能把他抱上三轮车。由于他洗一回澡才换一次衣服,所以身上的气味很难闻,而李金明却从未嫌过脏,总是像亲兄弟一样抱着他,帮他从头洗到脚,再给他换上干净的衣服,最后把他脱下来的脏衣服一一洗好。

社会的认可,群众的心愿,更加激发起天桥青年和社区群众的学雷锋热情。“综合包户”服务队伍也逐年扩大,如今已由初建时的11个行业、22个单位的百余人,发展到22个行业、80个单位的千余人。一支支“综合包户”服务队常年活跃在天桥的小巷胡同间。

1989年8月16日,天桥成立了京城第一个以社区志愿者为核心的学雷锋“邻里互助”协会,把有特长的社区群众组织起来,深入小巷、胡同开展理发、裁剪、电器维修等互助服务……天桥人的生活渐渐便利起来了。

作为水电急修队队长的高海洪和他的队员们一直恪守着“雨声就是命令”的准则,对工作一丝不苟。一次,高海洪代管的一栋十六层塔楼的一层暖气管爆裂,下面就是配电室,不能焊接,只有换管儿。十六层高的楼房,如果把水泄掉再上水的话,需要几天的时间。断水、断电、断暖气,居民怎么受得了?他决定带水作业,把破裂的管子换下来。他和另外一个同志拿毛巾捂着水管,一点点往下拧,管子一拧开,滚烫的热水从接口处喷射出来,满屋子的热气,像蒸笼一样,水管热得烫手。施工难度很大,他们咬紧牙关,迅速完成作业。换完水管儿后他们浑身上下都湿透了,鞋里灌满了水,迎着凛冽的寒风走在回家的路上,很快又被冻了个透心儿凉,毛衣毛裤上结了一层冰疙瘩。

在天桥有许多企业、单位要求员工以雷锋为榜样,对服务工作要有“火一样的热情”。中华电影娱乐宫无偿为居民中的孤寡老人开放内部浴室,天桥乐茶园逢年过节免费让敬老院老人到茶园吃宴席、看大戏,宣武中医医院义务为困难户体检……这些贴近生活的学雷锋活动,让群众感到实在、真切,而企业、单位也成了社区居民信得过的“好邻居”。

如今,天桥学雷锋邻里互助志愿者已发展到8000余人。参加学雷锋活动已经成为许多天桥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上世纪90年代初,天桥街道的学雷锋活动引入军企民共建的新内涵,使天桥学雷锋活动表现出一种理性的成熟。

每月一次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日,由居民、部队、企业组成的33支天桥军企民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便汇集于虎坊路大街两侧,摆开义务为群众理发、裁剪、维修、诊病、咨询的各种服务摊位,成为别有风景的学雷锋“大集市”。在这“大集市”上,武警七支队“小熔炉班”的服务摊位前总是排满了群众。一位等着修鞋的师傅道出了原委:“他们不仅活好,而且活全。不管什么毛病,都不用再跑第二家了。”

2002年3月1日,天桥街道60名参加社区服务10年以上、年逾花甲的老志愿者从青年志愿者手中接过了“天桥地区青年文明号社区服务一卡通”社区服务卡,成为社区服务“一卡通”的首批持卡人。“一卡通”服务使老志愿者们在年迈之后,可以得到年轻一代志愿者更加丰富和完善的社区服务。这些当年社区文明的创造者,成为今天文明社区的受益者。

从“综合包户”到邻里互助,从军民共建到学雷锋“大集市”,涌现出一批批天桥的“小巷雷锋”。

在这里,倾听“小巷雷锋”们的故事,如同品味一首清秀悠长的诗篇,体验着小巷胡同间的亲情与和谐,如同置身于一幅感人至深的画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