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幽幽文化香

2003-03-12 来源:光明日报 崔志坚 李保成 我有话说

总裁费国华在仰韶集团运动会上


今年5月,一个新的图案将成为河南仰韶集团的企业标识,这个代表企业“精、气、神”的红色图案是“仰韶”商标拼音首字“Y、S”的变形,其创意则直接源自一件出土彩陶的俯视图形。这件彩陶是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出土文物之一,出土地就是企业所在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

就在这片土地上,浓浓酒香传承着远古文明,在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续写出了新的篇章。河南仰韶集团后来居上连续7年主要经济指标名列河南省同行业第一,全国同行业前列。

解读费国华带领仰韶集团崛起、壮大、充满活力的创业道路,显现出的精华之一是那——幽幽文化香。

延续

仰韶成为现代工业与远古文化的交汇点是偶然亦必然。

仰韶是个村名,名扬四海就属偶然。

据1991年出版的《渑池县志》记载:1918年10月,受聘于当时北洋政府农商部的矿业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通过家住仰韶村的王某得知那里保留着许多古生物化石,他在王某陪同下第一次来到仰韶村附近采集了不少化石标本。次年冬天,他的助手刘长山受委托从仰韶村采集到了大约600多件石器并带到北京。兴趣大增的安特生于1921年4月第二次赴仰韶,发现了一些石器和带彩的陶片,他报请政府批准后,同5名工作人员于当年10月对仰韶村遗址进行了30天的实地发掘,从17个地点发现了一大批珍贵文物。

仰韶村遗址的发现第一次证实了中国在阶级社会之前就已经存在着非常发达的新石器时代,并从此将国内考古学研究领域扩大到了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也因此揭开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事业的第一页,揭开了中国田野考古的第一页。

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对仰韶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发现和研究,仰韶文化在学术上的里程碑意义呈现出来,终结了喧嚣一时的中国没有自己的史前文化、没有自己的新石器时代和中国文化乃至人种都是来自西方的中国文化西来说。仰韶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1975年,党和政府拨出专款在醴泉源头,仰韶文化遗址南侧原有的酿酒作坊的基础上,建立了三门峡第一家国营仰韶酒厂。当时的决策者有没有做过考证,如今不得而知,但就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讲,这一决策显然是标志性的,那就是文化资源属经济发展资源的意识已经觉醒。

据《水经注》载:“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际有池,池水东南流,水侧有一池,世谓之渑池矣”。渑池,春秋为晋地,战国归韩,自秦置渑池县沿袭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产酒历史亦悠久。在渑池南麓寺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盛酒器“黑陶大口樽”和醴泉东南出土的大量酿酒器皿,经专家鉴定,是公元前十六世纪商代的文物,距今已近3600年。“凿池盛酒,可以撑船,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出好酒必有名泉,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年)广东人梁易简编辑的《渑池县志记》写道:“治东里许,玉皇庙沟,有水极甘美,能助酒味,酿酒之家多取之,故名醴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酒文化名作佳句,也代代流传,绵延着久远的文化与文明。

现代考古学拨开了厚厚的历史雾幛。距今约七千年至五千年的仰韶村文化遗址,以彩陶为主要标志的远古文化遗存面积达三十万平方米,文化层厚达二至四米。从这个傍依醴泉的远古村落遗址出土的大量炭化谷物,说明了粮食在当时人们日常食用之外,已有相当数量留作它用,大量出土文物被有关专家证实为“仰韶酒器”的“双耳黑陶杯”、“薄胎黑陶豆”等陶制酒具,则相互印证了酒的存在,陶器作为酒文化的原始载体,无论其数量、功能、形象,还是工艺特点,在全世界都属绝无仅有。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绵延着古文化,传统工艺技术在现代工业化中绽放新花。越来越多的取自醴泉水的酒从仰韶酒厂翻山越岭飞入寻常百姓家。企业茁壮成长,醴泉水在欢唱。

仰韶酒厂建成5个月后,费国华争得全县80个招工名额中的一个,从教师变成了工人。挥汗车间的日子他也没有淡忘学习思考的习惯,一年之后,他被任命为厂办主任。此时,大江南北改革风劲吹,他敢想敢为,先后制定了生产、劳动、人事、安全等多项管理制度,实施多种奖罚办法,满腔热情投入到了企业的发展壮大。1987年,34岁的费国华被提升为副厂长。

此时,正是久旱逢甘霖,国运厂运俱兴。

就在大家认为,费国华会乘势而上大干一番时,他作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放弃厂长职务,到无锡轻工大学发酵专业学习。说服县领导后,费国华参加了成人高考,如愿以偿到无锡开始了3年的学生生活。

费国华舍酒香取墨香,实则为酒更香。图书馆的苦读,密密麻麻的课堂笔记,拓展着视野,凝聚着力量。学成归厂后,被分配主抓生产技术的他,成立了科研小组,改革原有生产工艺的实验不下百次,一遍又一遍的反复对比,终于创造了大曲酒粮、糠、温、酸、水四季配比关系指标,形成了白酒酿造过程中,具有科学规律和科学依据的原料配比理论数据。这个理论数据和传统经验及新工艺相结合,通过小试、中试到全面推广,很快使大曲酒的粮食消耗由原来的3.18千克下降到3.12千克,单池出酒率达到55%,大面积出酒率达到40%,当年节粮1404吨,多产曲酒425.4吨,增加产值158.7万元。到1992年底,随着此项新技术的不断巩固完善,生产粮耗已降到2.95千克,成为全省酿酒行业最低标准。仰韶奠定了第一飞跃的坚实基础。

如今,谈起被许多人涂上神秘色彩的“弃官从学”,费国华道出了秘密之后的秘密:

“中国的酒,被悠久的民族传统赋予了文化的色彩,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这个角色必然要实现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变,文化的延续,文化的需求,使得这个转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这个转变总是时缓时烈。”

“时代潮流,将仰韶推到了这个转变的临界点。”费国华说。

在“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发展时期,企业高产出就会成为大赢家,仰韶必须攻克高耗低产出的技术难关,这就是费国华“弃官从学”的秘密。但高产出毕竟不是现代工业健康发展的唯一准则。仰韶与现代工业企业所应有素质的差距还很大,这虽非仰韶一家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但这个当时在全国越来越突出的普遍问题,却要在这里阻碍仰韶的发展。——1991年酒厂出现了严重的产品积压。

“我不能以一个古文化传承者自居,但我生在仰韶、长在仰韶、奋斗在仰韶,不知不觉中血液里溶入了幽幽文化香,不敢奢谈为仰韶文化增添些什么,起码时代产生的这种文化延续形式不能就此草草消亡。”费国华说,“所幸我的成长就是这种古文化延续形式发展的一部分,实践让我感知到了这种延续所面临的危机,这才是‘从学’的最大秘密。学习也就从此没有间断过。”

要延续就得生存,要生存就必须发展。

发展

1992年,东方风来春满园。

年初,费国华接过了厂长的担子,迎着春风,也迎来了挑战。

在工业品的生产组织、产品的开发、销售组织均不完善的阶段,不断的创新、对其进行完善是生产企业走向商品时期的必然选择。但发展道路上的波折,让许多企业误入岐途,陷入一个怪圈,企业自身留下了文化与经济最初结合的永远无法医治的“硬伤”,并最终导致了企业的衰亡。

1991年,渑池县干部群众中喜传着:费国华花5000元学费,一年赚回了100多万。他从无锡学成归厂后开发的一项新工艺降低了粮耗,为企业增效114.5万元。而他的这一“小试牛刀”并不像说起来这么简单。

拿出这项新工艺已经颇费苦心,到了想推广时各车间则是各说各的理,谁都不愿冒试用的风险。大伙要来个眼见为实,费国华就来个“新旧办法,各行其事,互不干扰,三个月见分晓”。结果,大胆试用新工艺的四车间达到预期降低粮耗的目标,按老程序生产的车间班组却依然如故。新工艺由此在厂里全面推广。

阻力来自生产一线,但是能够责怪工人吗?!当时,对于象仰韶酒厂这样的企业,产量意识所带来的荣耀已经在工人心目中根深蒂固,而企业生存与发展所急需的质量意识、科技意识、商品意识,还很稀缺。费国华明白,不顺应时代发展实现企业内部意识的改造更新,仰韶酒承载远古文化的豪情,只会白白浪费文化资源。

1992年1月,费国华上任厂长之际,就从无锡轻工大学请来了徐岩教授当顾问,3月,赶到中科院成都分院生物研究所,叩开了吴衍庸教授的家门。仰韶面向各类人才的大门从此洞开。费国华说,要让工人生产出好产品,企业领导要首先组织科技力量找到优秀产品品种和生产工艺及设施,这样职工才能在生产实践中改造更新观念,实现产品文化内涵的新发展,从而保持企业旺盛的活力。

科技人员在徐教授的指导下,根据酿酒中上甑的时间,上甑的蒸气压力,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产酒率高、优质正品率高的方法;引进中科院成都分院生物研究所的专利技术的同时,费国华也与酿酒泥窖专家吴衍庸教授成了莫逆之交。经过240多个昼夜的攻关,开发了一项将酒的优质率由20%提升到40%以上的国内高新技术;在引进中创新,研制出了功能菌酯化液串蒸提优新技术和多功能复合香酯酶新技术,优级品比率提高至7%—12%;采用优质窖泥对窖进行全面改造,池平均优质酒率达到75%左右,引进一项国家专利技术使新窖池的窖龄提高了上百年,生产优质率比过去提高了50%,居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仰韶踏上了科技升级的快车。

酿酒的一般规律是酒的度数越高酒越香,度数越低酒越不香。低度酒既要度数低又要酒味香,成了多数酿酒企业难以跨越的技术关。费国华组织科研技术人员攻克了这个难关,并将传统曲酒发酵工艺的发酵期缩短了30天,单池优质率可达到70%以上。在勾兑过程中,研制成功的玉米淀粉吸附法和活性炭吸附法,攻克了低度酒冬季出现沉淀混浊的技术难关。学科技、用科技,关心新产品、开发新产品,企业上下形成了合力。产品品种从以45度为主导3个品种,发展到三种主导系列34个品种。

与此同时,“七道关口、十七道防线”的质量检控也变成了整个生产工艺流程中的26道工序586个关口设立检测点,最后还有口感指标检测点。“窖期不到不开蒸馏,不经化验不入库,贮期不到不勾兑,浑浊沉淀不装瓶,质量不符不出厂”的五不原则渐渐深入人心,“酒的品种丰富了,消费者能否喝到高质量的酒?”成了企业内人人关心的问题。

勾贮车间主任董保民是仰韶集团资格最老的工人,在这个岗位上他一干就是几十年,天天重复着勾兑、调味、降度、增香。多次外出学艺加上年复一年的潜心摸索,老董练就一身真本事,60多个品种,六十多个配方,他都稔熟于心,从未出过质量问题。一个未经过科班培养的勾兑技师,赢得了国内许多著名品酒专家的称赞。有“老鹰眼睛”之称的质检科长侯新保,是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他勤于钻研善于积累,也有一手绝活,产品一到他手中,只要瞟一眼就能分辨出是不是合格产品,而且能细辨到酒液少装了几公分,所贴商标与标准位置相差几毫米。有人曾试过,把一瓶揭去了标签和产品说明的仰韶酒拿给他猜,他看一看,闻一闻,摇一摇,立刻就报出了酒的规格、型号、度数,与揭下来的标签上的说明分毫不差。

象董保民、候新保这样的一大批高手,使先后投资600多万元从国外引进的质量检测线、6890气相色谱仪等配套的现代化检测设备,实现了企业内部质量监控系统的人机和谐统一。而仰韶的重质量也名声在外,这不仅是因为,质量管理动真格,先后对160余人给予处理,最多的一年50人被罚款或公开曝光,最多的一次开出了两万元的罚款单。

第一分厂包装车间主任周晓学一次在检查产品包装时,发现第三包装车间所装成的仰韶特曲质量不符合标准,他当即让正在成装的18组职工停机,把当班所成装的酒全部返工。当他了解到头天晚上已发往地处豫南的信阳光山和地处豫北的新乡两车酒后,及时向领导汇报,最终驱车数百里从两地追回两车酒,一件不少拉回厂返工。

秦红哲从十几岁给爷爷买酒时起就熟悉了仰韶,但他觉得真正了解仰韶则是才几年的事。

那是1995年3月,他所在生产各种型号的波BOPP封箱胶带的灵宝胶粘带厂刚刚投产,与仰韶签订了供货合同。全厂上下分外重视这份合同,使出浑身解数,做出了本厂最满意的150件产品,送货车按时开出后,工人想着剩下的就等收钱了。不曾想,当天送货车原封不动将150件产品拉了回来,原因只有一条:产品质量不合格。送货同志还捎回了仰韶厂同志的话:这胶带得过供销、检验、仓库几道关,那道关都有权“卡”住不放,再小的原材料都必须保证质量,没有半点含糊。

这次退货给工人们上了一堂课,大家觉得虽然退货有数千元的损失,但胶粘带厂交上一个值得敬佩值得信赖的“上帝”。这是“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为内核的企业质量文化的自然延伸。费国华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但要标本兼治,紧紧抓住质量控制的硬件建设和制度完善远远不够,这只是标,形成适应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质量文化,才是本。

靠着这“没半点含糊”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仰韶集团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由一个单薄的工业产品企业发展壮大成具有了现代企业规模和内涵的国家大型一类企业,成为一个以酒业为主多业发展的企业集团。

费国华带领仰韶人跃上现代文化与远古文化搭起的大舞台,释放着血液中的文化豪情,谱写出仰韶的新辉煌。

繁荣

仰韶初涉商海时,市场份额很小,仰韶酒在豫西百姓饭桌上仅有的位置就大有被同行的“大哥”挤掉之势。1991年底,产品堆积如山,几乎压断了仰韶的腰。

正所谓,小到无时便为大。

1992年初,费国华决定在产品的广告宣传上投入150万元,主动从韶山脚下出击。消息既出全县哗然。上至政府官员,下到普通百姓无不感到震惊,批评者有之,忠告者有之,据说还上了县委常委会。

宣传队、军乐团携着乡土气息、带着一份执着,活跃在省内外,质朴且还有那么点稚嫩的广告宣传,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向大众源源不断地传递一个新信息——仰韶酒。与现代传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成效不菲。1992年全年销售3616吨,实现利税59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和43%。仰韶发展快车从此出发。

费国华不是酒业营销引入现代传媒第一人,但他是运用最成功的企业领头人之一,其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最有效的途径释放企业的人文内涵,扩散企业的文化力量。这需要胆略,更需要耐心、平常心。

随着仰韶的崛起,费国华也成了一颗新星。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仰韶的产销量、销售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以大大超过50%的速度递增。迅速积累的财富,给仰韶的壮大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其时,也正是许多企业春风得意,企业规模飞速膨胀的时期,这不能不说是好事。但是有的企业创造奇迹的欲望无限度膨胀,似乎成了一只脱僵的骏马。

空腹之牛拉不动犁,饿马跑不了多远。费国华没有忘记生活告诉他的这些道理。

继“奉献、敬业、求实、进取、集体主义精神”五种精神、“节约、创造、团结”三种观念、“忧患意识、企业主人翁意识”两种意识思想教育活动之后,仰韶集团党委于1997年提出并开展了在企业内部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个胶帽、一个瓶盖等“十个一”活动。时值企业难得的好日子,并非人人乐意这样“抠”着过,一年下来,各项开支节约1700多万元,相当于一个中型企业全年的税利。工人们算了账后懂得了“家大业大节约更大”,也明白了费国华的苦心。

如此凝聚起来的能量是高质量的,也是高效的。就拿第二次大规模扩建来说,收购来厂房改建、扩建为二分厂,主营包装材料制造和果酒生产,原在一分厂的包装材料制造公司搬迁到二分厂后再扩建白酒生产线,同时,从国外引进的先进彩印生产线和果酒生产线也要同期上马。

这四项工程没有一项不是“大动作”,没有一项不是“高难度”,而且都要在冬季销售旺季到来之前落实就绪。此时,总厂职工正在抓紧生产储备供应,任务就落在了一分厂3000多名干部职工肩上。没待集团党委来动员,职工们就齐刷刷奔赴工地,一天三班倒,拼搏了一个月完成了全部任务。深深感动了安装设备的外地专家。

能打硬仗,还因为这是一支素质过硬的职工队伍。

1993年仰韶正蒸蒸日上,职工收入不错,日子比过去舒服了许多,泡舞厅成了越来越多的青年职工的好去处,每到下午6点多,你呼我唤,汽车接摩托送,厂门口很是热闹。注意到这一现象后,费国华召开了党委会,成立了职教科,为职工开办业余文化补习班、技术培训班。请来了大专院校老师、国家白酒专家给大家上课,第一批就选派了30名业务骨干外出学习深造。文化开始在职工队伍中点点滴滴积累。

生产一线的劳模、包装车间的技术能手、攻关小组的科技小明星、开拓市场的优秀业务员,只要身上有“闪光点”,就会成为大家伙学习效仿的榜样。“做细心人、操细心事、争当岗位主人”的劳动竞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职工中通过自学考试、函授获得大专以上文凭的达到了60%以上。3人通过全国评酒员考试成为国家级白酒评委,9人成为河南省省级白酒评委,5人通过河南省白酒高级专业技术委员考核被录用,名列全省科研院所及同行业榜首。

队伍强则企业旺,仰韶的实力持续大增。

1998年5月,仰韶集团的质量体系和系列产品均一次性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获得了国际质量体系和英国皇家UKAS证书。12月6日,应河南省食品工业办公室和河南省食品工业协会之邀,于光远、何伟、秦含章、苗志岚、于桥等经济学家和白酒专家汇聚北京,专项研讨仰韶集团的经济技术发展战略。

闯过道道难关,企业发展之路越宽广,费国华对经济学家于光远这样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