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杜宜瑾:真才实学最重要

名流看教育
2003-03-1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蔡闯 我有话说


杜宜瑾,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曾任安徽师范大学和安徽大学校长、教授,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从政之前专心学术,在理论物理研究方面造诣较深,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

记者:“两会”期间,发展教育始终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政府工作报告》将“坚持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列为“2003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项主要任务”之一,发展高水平教育极大地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杜宜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教育真正得到了发展。目前教育最大的不足是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不相适应。在解决旧问题的过程中,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以基础教育为例,全国已有91%的地方已实现“两基”,“普九”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由于进入普九的儿童少年并不是固定的,年年有新适龄儿童进入,去年实现了91%,并不代表今年就是91%。“普九”并不是说让人念9年书就完事了,办学质量事关重大。现在一些地方的农村教师一边教书一边种田、打工,怎么保证教育质量?“普九”与“两基”,难点在中西部农村。在一些地方,减轻农民负担取消教育附加以后,义务教育经费渠道的新途径尚未开通。义务教育必须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不能把负担落到农民头上。另外,目前涌入城市的1亿3千万农民工多是20至35岁的青壮年,他们的子女教育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关注。随父母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和仍在农村没有父母照顾的“留守儿童”约占学龄儿童的20%左右,如不能确保他们上学,“两基”和“普九”的成果就很难保持。

记者:提高劳动力素质,是教育的任务,也是社会的需要。但怎样才能让那些不富裕的群众感受到接受教育的迫切性呢?

杜宜瑾:现在电视里常有一些烹饪学校、计算机学校的招生广告。为什么这些学校的学费并不低,还有很多人愿意学习呢?因为这些学校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这本来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可惜目前的“正规”职业教育缺乏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尽管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升格了,成了学院,给学生发大专文凭,但学生学不到真正的技能。

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只为学生升学服务,只为文凭服务,这样不行。现在农民工难以胜任很多城市工作岗位,城市中也难以找到高级技术工人。市场与学校的脱节导致“两基”、“普九”的成果还不稳定,职业教育非常困难。仅用上大学这一点很难吸引更多人求学,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孩子们。要让上学与“三农”问题结合起来,让学习与脱贫结合起来,与农民进城打工结合起来。

记者:过分注重文凭确实是教育的失误,更是社会导向的失误。

杜宜瑾:现在有人从基础教育开始,就以升学为目的,以文凭为目的,这种思路对学生、学校和社会都没有好处。如果把思路变一下,以培养既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又有一项实际技能的人才为目的,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一方面,有人感觉就业难;另一方面,很多岗位却找不到适合的人去做。有些学校缺少办学经费招不到学生,可很多人,包括进城的民工,想学技能却找不到学校。

要转变这种状况,首先是转变观念。学校要教真才实学,学生要学真才实学,而不能两眼紧紧盯住文凭。中、西部农村的学生,重要的是掌握生产技能,提高劳动素质。职业教育应该努力作到几个结合:第一是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第二是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第三是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第四是导师制与学徒制相结合;第五是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这校做的目的,都是加强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学理论知识,还要到校外学习,加强动手能力,校外实习就应该算学分,劳动技能的掌握也是评价学生的标准之一。目前我们的职业教育中,具有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教师很缺乏,没有万能的教师,就应该万人为师,请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到学校来,与在校老师共同完成培养学生的任务。这样才能培养出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俱佳的人才,才能真正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