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穿越历史的将军眼光

2003-03-20 来源:光明日报 傅宁军 我有话说


关于许世友,已有太多文字描述,人们似乎已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势。然而,李文卿将军的新著《近看许世友》,却以“亲历、亲见、亲闻的视角,饱蘸浓厚情感追寻历史原貌,写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许世友。许多人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像许世友本人的一本书!

冬日的一个上午,我走进国防大学校园内的一个小院,拜访李文卿将军。具有儒将风范的李文卿,原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是个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军人,1994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对李文卿将军而言,写出他心目中的许世友,既是出于怀念之情,更是出于责任之感。社会上流传甚广的许世友形象,大多是类似黑旋风李逵那样的鲁莽汉子。有的书写许世友的传奇面,不仅离奇,而且离谱。李文卿曾在许世友身边工作,那时正值“文革期间,他伴随着许世友度过了难忘的日日夜夜。熟悉李文卿的老首长和老战友对他说,许司令那一段最精彩最传奇的史实,只有你有资格写。李文卿应诺了,他感到责无旁贷。写出来“以正视听,也是对党史军史的补充。

于是,李文卿将军构思良久,谋篇布局,书的轮廓逐渐在脑海中清晰起来。他写的是中国政治生活极不平常的特殊年月,生动地再现了许世友上将1967年任南京军区司令员时受到冲击,直至他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后来从广州军区司令员的职位退下,到1985年他去世并归葬故土,这18年的主要人生轨迹。其中尤为撼人心魄、感人至深的,是许世友同林彪、“四人帮坚决斗争,竭诚地稳军安民护国,离职后家居耕读,至死保持老红军本色等一件件往事。从实道来,是李文卿的写作基调。

李文卿当年为什么会调到许世友身边?他在《近看许世友》的“引子中,就写了这段有意思的典故:当时不仅仅是“组织决定,而且得符合许世友提出的要求。给许司令当秘书,政治条件过关,打过仗,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还有挺重要的一条,必须是胶东人。李文卿德才兼备,出生于山东牟平,也就成了最佳人选。许世友明明是河南人,何以对胶东人如此偏爱?原来,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许世友率部驰骋山东16年,其中有10年在胶东转战,打过许多漂亮的仗。他对胶东父老乡亲特别信任,怀有一份特别的真挚情感。

说起许世友的为人,李文卿最有发言权,落笔也最有依据:“有人说,许司令是个大老粗。他到底是不是个粗人?我说,他是有粗有细,粗中有细。他看地图,一看就是半天,把地图印在脑子里,你说他细不细?在李文卿看来,神化许世友不对头,丑化许世友更不可取,他写书绝不哗众取宠。

李文卿坦言,他到许司令身边,“本想干一段试试看,因为他不知道能不能适应许司令的武将个性。他也没想到,这一干就是六七年,也正是“史无前例最动荡的六七年。他从秘书到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与许世友朝夕相处,亲眼目睹打过几十年仗的许司令“面对一个几乎是完全陌生的‘战场’,面对从未经历过的变化多端的局势和错综复杂的矛盾”。

难能可贵的是,李文卿没有回避人们对许世友的种种非议。对于南京军区与江苏地区乃至牵动全国全军的“文革中的一些大事,他都进行了梳理,前因后果,一目了然。

许世友最不喜欢说假话的人,李文卿承接着许世友的做人原则。他告诉我,当初动笔,他就不打算用溢美之词,也不打算任意编造,如实地写出“消磨不掉的印象和回味无穷的思考”。书中随处可见思考的火花:“许司令无愧为我党我军一员忠勇双全、出类拔萃的战将。但也毋庸讳言,在中国占统治地位长达数千年的小生产方式所派生的传统习惯,对于这位农民出身的高级将领,也是有所因袭,有所影响的。他身上带有的某些不尽如人意的东西,在‘文革’中也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

“文革”动乱是非常时期,许司令又处在政治风云的漩涡之中,李文卿将军的笔下波涛翻卷,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怎么能够记得这么详尽?他听了我提的问题,便把我领进了他的书房,给我看一个墨绿色的旧木箱,这是他在连队时用杉木做的,里面装的,是他数十年记的日记。不管把家搬到哪里,他的日记本都带着,所以他才能够回忆起那么多的情节乃至细节。

上世纪80年代,他任野战师政委、集团军政委、大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90年代,他任国防大学政委,为人民解放军培养高素质的指挥人才尽心竭力,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高级将领。因此,李文卿将军来写许世友,写我党我军特殊时期的政治风云,就有了高屋建瓴的大气、与众不同的眼光。了解李文卿的为人与经历,再来读他的书,就会觉得这样的文字只能出自他之手。

经历3年,初稿二十多万字写成了,本着对历史负责、也对读者负责的严谨态度,李文卿将军交给有关单位“挑刺。他倾听多方意见,大改了3遍,小改不计其数,最后压缩到18万字,果然,他的书一问世就不胫而走,读者中口碑甚佳。不少老同志看了书来信说:“你把一个真实的许世友还给我们了!”(压题照片为李文卿将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