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创新中发展

示范高中巡礼
2003-03-20 来源:光明日报 陈金明 我有话说

北京市101中学建于1946年。其前身是张家口市立中学。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老区创办并唯一进京的一所中学。1978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中学。

光阴荏苒。迄今为止,一○一中学已经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岁月。1999年4月,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在郭涵校长的带领下,本着“没有改革就没有跨越,没有发展就没有辉煌”的思想,坚持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与培养学生个性相结合;严格管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在各项工作中,高标准、严要求,力争完美,追求卓越。

一○一中学在郭涵校长的带领下,积极深化教育改革。他们优化资源结构,拓展办学规模,丰富办学层次。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他们明确提出,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发挥该校的辐射作用。近几年,一○一中学的办学规模一直保持在每个年级10个班。其中2001届毕业生达14个班,620人。同时,学校进一步加强了与海淀区双榆树二中的“手拉手”关系,丰富“手拉手”的内容。为使优质教育资源支撑海淀教育,2002年5月经区政府批准,双榆树二中成为一○一中学初中部。早在1996年,一○一中学就建立了中国基础教育第一家网校,对不能进入一○一中学学习的学生给予辅导帮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支持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新疆喀什、善鄯地区学校等结成友好学校。现在,学校正在为办好一○一中学分校——上地实验学校而不懈努力,以便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一○一中学有一支锐气昂扬的教师队伍。他们坚韧地活跃在三尺讲台之上,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在朝夕更替的岁月中执着地守卫着教育这片清净的杏林,为祖国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苦耕不辍。

为了实现一○一中学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学校建立了一套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运行机制。

队伍建设首先是领导班子的建设,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特别是培养造就一批善于治理学校的优秀领导人才,是学校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四年来,校党总支注重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11位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中层以上干部,平均年纪45岁。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01中学特推出三大举措:

——完善教职工聘用方法。根据双向选择,优劳优酬原则,每年9月,学校与全体教职员工签订聘任协议书。通过转岗分流,增强了教师的勤业敬业、竞争图强意识。

——开展校本培训。鉴于教师的合格标准越来越呈现出动态的特点。一○一中学请专家学者主讲现代化教育观念;请名师到校授课;鼓励全体教师参加研究;举办跨世纪教师培训学校等。

——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学校确定培养对象,积极鼓励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交流、考察和进修学习,多渠道提高教师素质。

“一○一人”勇于探索,积极追求,开拓出一条理想的育人之路。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培养出基础宽厚、富于创新、个性鲜明、全面发展的优秀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在于,为社会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所谓民以食为天,人以德为先。教师为人师表,引导学生做人立品。一○一中学把德育工作放在第一位,继承学校的光荣传统,构建出了一条主动发展型的德育模式。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通过军训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德育工作开辟了教育的空间;另一方面,学校开展充满活力的主题教育活动。

一○一中学紧扣时代脉搏,参透“教育——育人”之精髓。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学要着眼于为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实现有区别的发展权利,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动手机会,帮助他们成为国家的主人,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承认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进行必修课改革的基础上,学校大力推进研究性学习。实践证明,该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走向社会、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机会,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道德和科学态度。同时,选修课的开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的开展,真正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搭建起了多样化的课程舞台。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方针,一○一中学在秉承革命优良传统,推进德育、智育建设的同时,又开创了体育、美育、科技教育的新局面,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坚持常年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使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稳步提高,并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单位。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的一年正在我们脚下铺陈开来。在春潮涌动的中华大地上,以郭涵校长为首的“一○一人”,正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学校的第一要求。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他们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发扬传统——深化改革——不断创新——辐射全国,在国际教育交流中做出中华名校应有的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