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不拘一格构建国际人才大市场

热点透视
2003-03-2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董山峰 我有话说

编者按改革开放初期,当邓小平同志提出“引进国外智力,扩大对外开放”时,引进国外智力在当时中国人的眼里是一项政治任务;今天,改革开放的大量实践使中国人认识到:引进智力也应当是一项规范的市场行为。在这个历史性转变过程中,中国的国外智力引进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报记者力求通过两篇报道向大家展示这一历史变化,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引进国际人才”驶上市场快车道

2000年,面对人才交流规模快速增长的态势,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召开的全国引智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北京中关村建立“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在南京建立分市场,与上海、广州、深圳等重要城市的人才市场建立密切联系,为国际人才交流提供一个综合服务平台。

在刚刚结束的2003年全国引智工作会议上,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万学远宣布:现在,以上目标已经圆满实现。

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的国际人才交流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发展中国家中重要的“人才交流大国”,每年来祖国大陆的外国和港澳台专家已超过44万人次,派遣各类人员出国(境)培训逾4万人次。常年设立的“中国国际人才市场”、“中国国际人才网”和“中国国际人才交流暨项目洽谈会”三位一体的国际人才交流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中国已经变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国际人才大市场。

为了完善我国国际人才市场,有关机构还积极培育了国际人才中介组织,发挥民间国际人才交流机构在联系政府与市场主体间的桥梁作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与各地方、各部门、各行业的国际人才交流组织已成为推动民间国际人才交流,繁荣国际人才市场的重要力量,在拓展民间人才交流渠道,开发特色项目,募集交流资金,推广引智成果方面作出了可圈可点的积极贡献。

按照市场规则完善发展人才市场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世界经济科技竞争的格局也不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国及时调整了国际人才交流格局。加强了对独联体、东欧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人才交流,确立了新的工作重点,设立了专项经费,引进人才的工作由于良好地遵循了市场准则而获得空前巨大的进展,产生了空前巨大的效益。

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新疆等省区与独联体国家开展人才交流合作,成效显著。一些地方和部门与印度、巴西、埃及、墨西哥、南非等发展中国家的人才交流有了新的开拓。引进印度软件和木豆专家、埃及节水农业专家,派往巴西的大豆、棉花、热带作物培训和派往埃及、沙特的沙漠找水培训等项目取得了很好效果。实践证明,在市场规则指导下,中国人不仅关注发达国家,而且盯住发展中国家的世界领先项目,使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合作的空间变得格外宽阔。

建设市场当然离不开严格和细化市场制度。近两年来,按照国务院部署,有关部门进行了引智领域的行政审批改革,对保留的14项行政审批进行了规范。国家外国专家局与公安部、外交部等部门联合进行了《关于为外国籍高层次人才和投资者提供入境及居留便利措施的规定》的制定、实施和宣传;引智项目计划工作也正在改革中,实行了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和分类申报、分级管理、分层审批;国家和省区市的引智专家库、项目库及成果库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外国专家局专家咨询委员会组建完成,有30个省区市、29个部委也组建了省部级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引智项目和引智基地建立专家咨询评审制度。

完善市场,需要强化对我国国际人才市场的监管力度。近来,我国对294个境外专家组织、培训机构和73个境内国际人才中介机构、2829个文教专家聘请单位进行了资格认证和年检;还加大了对专家聘用和派出培训中的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已经有一批优秀国外专家不远千里万里来到我国支援中国人民的各项建设事业,中国人民、中国政府与这些“洋专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如今,建设国际人才市场不是不要国际友谊,而是要在市场规则基础上更好地珍视和发展国际友谊。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我国有关部门积极为引进国外智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努力改善外国专家的生活条件,保障外国专家权益。一批外国老专家和长期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的工资、住房等生活待遇有了显著改善。我国还规范了“友谊奖”的表彰活动,提高了外国专家在中国工作的荣誉感。有关部门还加强调研,围绕引智工作重点开展了外国专家税收政策、外国文教专家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课题研究,为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