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注科技“小人物”

科技时评
2003-03-28 来源:光明日报 金振蓉 我有话说

科技“小人物”,现在越来越多地开始进入科技管理部门的视野。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最近多次说过,要关心科技“小人物”。

其实,被称为科技“小人物”的科技工作者,实在是一个大大的群体,在科研队伍中他们占有很大比例。之所以称其为“小人物”,是相对于那些从事各级各类政府科研项目研究,获得各类大大小小科研奖项的科技工作者。在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科技计划项目构成了我国科研工作的主体,所有的科研资源也围绕着科技计划来进行分配。因此,长期以来,科研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争取项目,只要拿到上面的科研项目,就意味着有了人、财、物的支持,科研工作的进行也就有了保障。而那些日后成为“学术权威”、“著名学者”、“优秀科技工作者”的人,大多是国家各级科研项目的主要承担者。回过头来,又由于他们所获得的学术地位,使他们有了更多机会拿到更多科研项目,占有更多科研资源。这样的循环过程,使得科研队伍中的许多人,特别是年轻科技工作者,成为科研工作的“小人物”,他们缺乏经费支持,创新思想得不到重视,科研工作举步维艰,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

诚然,科研工作要从“小人物”做起,许多成名成家的科研人员也是从最初的不被关注,经过艰苦努力,在科研工作中作出了大成绩而受到社会关注的。但现在科技界也有一种不良风气,这便是科技界的“学术霸道”现象。其具体表现是排斥“小人物”、“小单位”、“非共识”的学术成果、学术思想,一些“学术权威”在自己成功后,沿用“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做法,搞学术上的“一言堂”、“近亲繁殖”,客观上为“小人物”的成长设置了重重障碍。

当今世界,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加快,科学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科技创新从产生创新思想火花到科研成果产出的周期不断缩短,科研人员出成果的年龄更加年轻化。比尔·盖茨称,在信息技术领域,40岁以上的人几乎不可能再出新成果,50岁以上的人已经是老人了。这话说得也许有点绝对,但纵观全球,在信息技术、生物遗传技术等新兴学科领域,年轻人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反观我国科学研究现状,虽然近几年我国不断加大对年轻人才的培养使用力度,为他们的更快成长创造了各方面有利的条件,但科研中的不公平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如何从体制、机制、政策等各个方面,为“小人物”创造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如何在全社会形成更加浓厚的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