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漠飞天敦煌梦

2003-03-3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陈宗立特约记者 周文馨 我有话说

花白的头发,睿智的双眼,瘦小的身材,劳碌的身影……为了敦煌,她扎根大漠、呕心沥血近40载。在人们心中,她是守护莫高窟的“飞天女神”,是中国敦煌学的又一面旗帜。她,就是著名的敦煌学家、敦煌研究院院长、兰州大学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樊锦诗。

寻梦

樊锦诗,1938年出生于上海,1963年9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大学期间,她就被阎文儒教授开设的《石窟艺术》课迷住了,热烈向往着有1600多年历史的敦煌。1962年,利用到莫高窟实习的机会,她来到了这个梦牵魂绕的地方。被莫高窟博大精深的内涵深深打动,她很快就专心致志地投入了学术调研活动,全然忘记了洞窟外茫茫的荒漠,忘记了用马厩改建的陋舍,忘记了苦涩、令人腹泻的饮用河水,直到有一天,她因长期营养不良而全身浮肿、晕倒在洞窟里……鉴于突出的实习表现,她被时任敦煌研究所(研究院的前身)所长、著名敦煌学家常书鸿先生所器重。

一年以后,常先生点名要樊锦诗毕业后来莫高窟工作,而学校也同时决定让她留校。她没有犹豫,当即决定奔赴敦煌。自此,这个生长在上海、就读于北京的都市女青年,全身心地投入了她梦中寻找的地方——敦煌,把大都市远远抛在身后,在大漠深处开始了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

追梦

樊锦诗到敦煌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和同事撰写敦煌第一部考古调查报告。历经数年刚完成草稿,就因“文革”被迫中止,一停就是10年。10年间樊锦诗被迫无休止地开会、劳动、参加大批判,只能默默守望着敦煌,但她的心从未离开心爱的敦煌。

樊锦诗的丈夫是北大的同班同学彭金章,在武汉大学任教,俩人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樊锦诗的第一个孩子生在遥远的大西北,临产前3天她还挺着大肚子摘棉花。孩子未满月,她就上班了,孩子没人带,只好锁在宿舍,趁吃饭间隙回去喂点吃的。好几次跨进屋门,孩子已从床上摔下来,屎尿、鼻涕、眼泪糊得满手、满脸、满身,小衣服被扯开了,小手小脚冰凉,嗓子也哭哑了。情急之下,樊锦诗就用绳子把孩子拴在床上,一直拴了7个月,可每次走近家门听不到小宝贝的哭声,她的心就会揪起来:“孩子会不会被绳子勒死?”为了不影响工作,她把大儿子安顿在丈夫身边,小儿子寄养在上海母亲家里,一家人就这样分居三地20年。每次探亲,儿子就会期待地问:“妈妈,这回能待多久?什么时候能调回来呀?”

十年内乱结束,时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的樊锦诗和院长段文杰四处奔走,解决敦煌学研究人员紧缺的问题,努力澄清“敦煌在中国,研究在外国”的历史误会。全国先后有20多名专业研究人员和大学生奔赴敦煌,一支包括物理、化学、气象、地质、林业、建筑、修复、计算机等诸多学科在内的莫高窟科技保护队伍和一支石窟考古、历史文献、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诸多领域的敦煌学研究队伍已经成长起来。

圆梦

樊锦诗和研究人员运用类型学和层位学的方法,先后完成了《莫高窟北朝、隋代及唐代前期的洞窟分期断代》等论文,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

徜徉在莫高窟,你会惊叹那些无与伦比的石窟艺术保护得如此完美,你会惊讶黄沙的腹围之中竟伸展着一个繁花似锦、绿树成荫的窟区环境。这是以樊锦诗为首的“第三代莫高窟人”的杰作。她主持领导保护与研究工作期间,形成了一套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通过环境监测与研究,对窟区大环境及洞窟小环境作出了科学的质量评价;以工程防沙、化学治沙、生物固沙为主的综合治沙防护系统已经形成;独创了一套砂砾岩石窟崖体裂隙灌浆、风化崖面防风化加固的材料与工艺;探讨了壁画病害产生的机理,研制出几种新的壁画修复材料;她最早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永久保存敦煌壁画、彩塑的构想,领导并负责了《濒危珍贵文物信息的计算机存贮与再现系统研究》,这个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已开始推广使用;她领导的《多媒体与智能技术集成与艺术复原》课题,首次将“墙壁上的博物馆——敦煌莫高窟”用多媒体及智能技术展现在人们面前;她提出并实施了“莫高窟治沙工程”、“数字敦煌馆工程”、“敦煌信息中心”等13项文物保护与利用工程,构筑了新世纪敦煌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宏伟蓝图。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称赞现在的敦煌是“我国文物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精心管理的典范”。

举世瞩目的“敦煌国际学术研讨会”已多次在莫高窟举办,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国家的310多位敦煌学专家进行了空前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这次盛会上,敦煌研究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充分显示了它在国际敦煌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樊锦诗和敦煌研究院一篇篇高水准的论文、权威性的研究成果,令国内外学者们深深叹服:“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也在中国。”

樊锦诗的敦煌梦之一,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敦煌、热爱敦煌、保护敦煌。1988年至1992年,她组织力量进行了敦煌石窟壁画乐器的仿制及研究获得成功,多次在日本、法国、印度、台湾、香港、北京、上海、广州、兰州等地举办敦煌艺术展览,引起轰动。她组织编写、出版了一批介绍敦煌的通俗读物、VCD光盘,为弘扬敦煌文化倾注了满腔深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