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南宁市教育局下发了《南宁市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家访暂行规定》,这一举措在全市万名教师中掀起了一股“家访热”。久违的“家访”终于“回归”了,教师、家长、学生都感到既陌生又亲切。
“您对您班的多少学生进行过家访?”山东一家教育杂志就这一问题的问卷调查显示:对全班学生进行过家访的教师占被调查人数的3%,对一半学生进行过家访的教师占被调查人数的7%,对25%的学生进行过家访的教师占被调查人数的23%。
一位年轻教师非常不屑地对记者说:“现在谁还家访?学生的情况,通过开家长会说说完了,再说,家家都有电话,因特网都快普及了,和家长联系多方便,传统家访早落伍了。”
的确,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渠道是多了。以南宁市三中为例,学校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将学生在校的出勤、借阅图书、完成作业、考试成绩等信息一一输入电脑,家长凭密码就能从网上了解到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并能通过电子邮件和老师沟通。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的关切,也使家长在与老师的沟通上更加主动。如今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有几个家长敢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掉以轻心?家长即使不主动“校访”、上老师家“家访”,也是老师一个电话召之即来,如此这般,还用得着老师挨家挨户去学生家“家访”吗?
在联络方便、通讯发达的今天,传统的家访是否还有必要?
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机结合,而家访是沟通孩子父母和教师之间的重要桥梁,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内心情感等等,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南宁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的覃助理说:“强调家访是对教师的一种重新定位。通讯技术发展了,网络技术普及了,但社会仍然是人性化的社会,要求教育者以自身去感化,家访更有利于师生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
广西大学公共关系学教授李勤老师说:“家访首先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负责。教师的到来,让学生体会到被尊重、理解和热爱,从而点燃他们心中的爱,家访比起电话、网络等沟通方式,更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家长情感的接触和心灵的交流,产生亲近、信赖的效应。亲其师,信其道,家访对学生思想和学习都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南宁市三中张庆芳老师说:“家访的感觉就是不一样,面对面交流更亲切,交谈也更透彻,它不是信息的简单传递,还有一份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一种情感的融通和共鸣。”
采访中,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表示欢迎教师前来家访。赵莉的小孩正上小学五年级,她说:“我特别盼望班主任老师和科任老师都到我家来坐坐,到学校开家长会像是‘排队看门诊’,留给每个家长的只有几分钟,哪有到家里谈得明白,说得透彻!”
南宁市教育局的文件规定:班主任每年要对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进行家访,三年内对全班学生家庭普访一遍。对有特殊困难的学生的家庭要常访、多访,科任老师每学年要对所教的15名以上的学生进行家访。
有些老师质疑:学生家庭近还有可能,如果远,则施行起来有实际困难。
家访是心与心的交流。记者有一种担心: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家访,是否会流于形式,难以坚持?
据了解,南宁市教育局专门发这么一个文件强调传统的家访,是为了使这种方法坚持下去,有章可循,从而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
作为老师,还存在一个转变教育观念和工作作风的问题。南宁市教育局覃助理说:“教育也是一种服务,教师主动上门,体现的是一种服务意识。”广西教育厅副厅长郑作广认为,对家访的态度,反映一个老师如何认识和对待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教育形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但是,一些传统的教育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仍需要很好地坚持。今天的学生在学校之外接触到的信息和事物更加复杂,诱导学生的“变数”更多,老师通过家访,深入了解学生校外情况,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尤为急迫。应该将家访很好地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