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可贵的革命历史情结

2003-04-07 来源:光明日报 牛均富 我有话说

编者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中原突围》、文献电视片《新四军》,因其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完美结合,被国家广电总局作为党的十六大献礼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时间播出后,在全国观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影视评论家纷纷撰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们组织了几篇文章刊发于此,以飨读者。湖北电视经济频道以弘扬主旋律,发展先进文化为己任,倾情于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用小马拉大车的精神,克服困难,打造精品,在电视剧《徐海东大将》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之后,又成功地拍摄了《中原突围》和《新四军》。《中原突围》和《新四军》被专家和观众认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科书”,是“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理论的生动教材”,是“反映战争与和平的史诗”,具有重要的历史认知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湖北电视经济频道的成功,为我国影视精品的生产,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继《徐海东大将》之后,湖北电视经济频道又斥巨资投拍了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中原突围》。他们心中涌动的这种革命历史情结,再好不过的说明了今天的人们在对革命历史的深情眷恋中,一种继往开来的精神情怀。

革命历史题材是一座掘之不尽的精神富矿,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开采,都会有新的发现。这种题材所蕴含的深刻的历史哲学意识,生动的人生故事和昂奋的生命激情,以及对创作者们的艺术品格的提升,往往是其他题材难以比肩的。这也许是此类题材倍受青睐的一个重要缘由。湖北电视经济频道在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中有着自己独特的选择观念,他们立足于湖北大地,纵览楚天风云,讴歌楚天英烈,在家乡这块丰腴的革命热土上,用艺术演艺这一段段光荣而悲壮的历史。一个地方小台,能够远离功利,很痴情的进入到革命历史题材中去创作,其举可敬,其诚可贵。

《中原突围》表现的是56年前,以李先念为首的中原军区六万将士,突破国民党三十万大军的封锁,完成人民解放力量的重大战略转移,从而揭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序幕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这段革命历史,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但它的历史价值却是很深重的。那种追求和平与民主的炽热愿望,那种顾全大局牺牲局部的壮怀激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那种高超的斗争策略,那种危难之中对光明的憧憬,都不仅仅属于那场斗争的本身,而是长久的作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和人生信仰。这段绚烂的革命章节被搬上屏幕,是创作者们对革命历史题材的又一次深情的拥抱和冷静深邃的审视。它们在稳健的把握历史运行之轨迹和艺术创造之规律中,将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带到了一种较高的认识境界。

这部电视剧在追求叙事和造型的真实性,重现历史风云的时候,始终不忘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该剧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既着意于在忠实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去刻画历史人物,同时也不回避创作者主体情愫的有意识的流露,融历史人物的性格气质于审美观照之中。因此这部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大都显得气韵生动,且富有个性色彩。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李先念,顾全大局的党性原则和在军事上的“轻弹墨线”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看到了赫赫威名的王震将军,那种狂飙突进的豪迈之气和忠心义胆。看到了王树声的智勇果敢,看到了任质斌的聪睿宽厚……这些剧中的人物形象,始终处在矛盾的冲突中,它们的心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危机感和焦灼感,从而显示出了特有的性格深度和心理深度。他们这些性格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在斗争中形成了一种整体的精神气象,赋予了一台历史的活话剧威武雄壮之风采。

作为一部十四集的长篇连续剧,艺术容量是很大的,这就需要创作者们有比较强的艺术结构能力。《中原突围》在这方面做的是比较好的,它融入人物,时代,广阔的社会动态于一炉,将战争与和平、专制与民主、生存与发展以及恩爱情仇尽收笔下。在精心的谋篇布局中,将一场错综复杂的斗争,表现得有声有色,有条不紊,显示于很强的艺术概括力。这部剧以国共两党两个统帅部的运筹帷幄,提纲挈领的宏观把握全局,简洁有力的写出了在国家命运,民族命运问题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观念,形成了一种在历史转折关头政治舞台上的悖逆对唱,而李先念领导的中原将士和刘峙的国民党部队,则是以军事之行为,具体演绎着这两种政治观念,在时空转换和军情变易中,那些战役进程,战斗场面,被叙述的脉络清晰,开合自由。全景上激烈壮观,细部中也不乏深情动人之处。还有周恩来,董必武在敌占区的外围斗争,国、共、美三方调停小组的行动,社会贤达之上的开朗,以及郑九爷等民众的壮举,都被很巧妙的融进故事的进程中,成为中原突围这条战争主线上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起丰富着这场正义之战的时代内涵。这部剧在结构形式上的游刃自如,使得题材本身的丰富内容在有限的艺术时空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展示。这显示了创作者们驾驭题材的不凡能力。

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在不违背历史真实,和有利于历史的话语更好的传达的前提下,在一些细节处理和一些人物关系的设置上,是应该允许虚构的。如果处理得当,将会使革命历史的风采更好的呈现。这部剧中“大公报”记者梅安妮,看来就很有些虚构的色彩。她出身显贵之家,留学美国,在中国面临两种前途和命运抉择之时,带着许多疑虑归来,投身到宣化店崭新的环境里做战地采访,在战争的洗礼中,她的情感逐渐发生了变化。在这部剧中,梅安妮始终以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目光观察着一切,并且很客观地报道着事实真象。这个人物串连起了各方面的关系,具有很强的艺术信息量,她以一种冷峻的评判力,对《中原突围》这部史诗进行了一次生动的阅读。

一部《中原突围》,看得人荡气回肠,一股崇高的革命历史情感油然而生,那些过去的峥嵘岁月是永远不会磨灭的。这也许是这部电视剧的社会价值所在。

(作者系湖北影评协会会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