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铸剑为犁”新传

2003-04-1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刘程 暴青雨 本报记者 喻国英 我有话说

处理报废弹,是世界各国一直甩不掉的梦魇。军械工程学院军械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成国奋斗18年,取得18项成果,攻克了这个世界性难题。

面对难以预知的危险:我不能袖手旁观

数年前,我军弹药报废量进入高峰期。大量的报废弹,处于难以预知的危险状态中。军械工程学院军械工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成国,毅然决定挑战“弹药非军事化”这个世界性难题。他说:“面对大量报废弹,我不能袖手旁观。”李成国计划建立我军弹药处废全新模式。

要建立处废全新模式,必须重新进行总体设计。为此,李成国认真整理了有关的法规和技术规范,全面总结了军事强国在这一领域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了我军弹药处废的现状,系统分析了现代技术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对当时国内报废弹药的总量和销毁数量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实验,制定出一套技术攻关方案,提出了全军报废弹药处理的新方案。这个方案包含30个子课题,要系统解决弹药非军事化领域中的发展目标、总体布局、机构设置、法规建设、安全条件、装备研制、处理技术和安全性定量化评估等重大问题,其难度之高,可以想见。两年多的时间,李成国起早贪黑,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

天道酬勤。李成国作为近70万字《弹药非军事化工程》专著的主要作者,首次提出了“弹药非军事化”概念,揭示了弹药非军事化基本规律,改变了我军处理报废弹药以烧、炸毁为主的基本模式,创立了报废弹药变毁为环保再生的新模式,实现了“拆卸、倒药、制片”的先进技术路线,消除了重大隐患,提高了资源回收利用率,控制了环境污染。使年处理报废弹药能力提高若干倍,并产生了巨大的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成果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系统处理利用”技术,实现多品种、大批量、安全彻底、环保再生处理报废弹药的国家。

今年2月28日,李成国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他的“弹药非军事化工程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

“弹药非军事化工程研究”构建了弹药非军事化工程理论体系,为我军创建弹药非军事化学科奠定了基础。

面对天天遭遇的死神:用科学超越牺牲

谁都知道,从事弹药处废的人,就是天天与死神打交道的人。在与死神打交道中,李成国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他说:“科技工作者要有牺牲的勇气,但更要有严谨的科学精神。”

某仓库在施工时,发现了14枚20世纪70年代遗留下来的爆破筒,库领导束手无策,只好派战士昼夜看守。李成国闻讯后,马上赶到现场,经过一番技术鉴定和处理后,决定亲自上阵。库领导十分担心,怕全军处废领域的顶尖人物遭遇不测。李成国说:“就是因为我是专家,所以我最有资格去处理它。”

拆除那天,他先让大家撤到安全地带,然后,一个人走向拆除现场。只见他轻轻擦去爆破筒上的锈蚀,一边浇水,一边轻轻用锯子锯爆破筒。一枚、两枚、三枚……人们屏住呼吸,两眼一动不动地盯着李成国。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操作,李成国把14枚爆破筒的引信装置全部拆除。

2002年3月,李成国受命指导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分布最广、任务最重、数量最多的一次危险物品销毁处理工作。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他带领专家组成员,完成对全军20多个单位的安全检查、方案审定、示范指导,提出了一整套技术方案,培训了千余名处废技术骨干,并就地督导销毁了千余吨危险爆炸品,干净利落地完成了任务,落实了军委江主席“确保万无一失”重要指示,实现了总部提出的“不伤一人,不留隐患”的安全目标。

18年来,李成国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先后完成总部交给的各类紧急任务100多项;在同死神打交道的过程中,他经受住了生死考验,更检验了自己研究成果的可靠性。

面对艰难困苦:我的岗位在部队

李成国是全国著名的处废专家,为部队基层服务,是他的最爱。他常说,“我的岗位在部队。”1994年,我国西北地区急需一套自动化作业设备。在长达大半年时间里,李成国在海拔3000多米的试验场,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冒着毒性很大的蒸气对人体的侵害,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在设备安装调试时,由于蒸气泄露,管道中炸药凝聚,随时有爆炸的危险。在这危急关头,他让人撤离,自己上去排除了故障。

某单位100多枚废旧手榴弹在库房里存放多年,一直是单位领导的一大心病。李成国在指导官兵完成销毁任务后心情并不轻松。他想,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应该让更多的人都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当天晚上,他主动用两个多小时给这个单位的技术骨干上了一堂理论课;第二天,又给作业人员讲解技术规范,进行现场培训。近几年,他直接组织或参与了多期安全技术培训班,形成了覆盖全军的弹药处废安全工作人才网络。由于李成国出色的工作,他被总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处废战线的同志称他为“弹药安全的使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