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破解“黄宗羲定律”的有效实践

2003-04-1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特约记者 张国圣 本报记者 夏桂廉 我有话说

冗员沉重和“吃饭财政”,是重庆市在直辖之初面临的两大问题。直辖近6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改革党政机构、创新行政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创造性地进行了破解“黄宗羲定律”的有效实践。

近日,重庆市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玉琴说,在绝对人口数相近的省市中,重庆市的行政编制数、政法专项编制数、事业编制数均为最低,而且各类人员均不超编。依照全国平均的财政供养比例,重庆财政总共少供养28.5万余人。

分流腾岗优化结构

从计划单列市到直辖市,重庆管理的人口增加了一倍,超过3000万人,面积增加两倍,达到8.2万平方公里,市辖行政单元也较直辖前增加了一倍。而市级机构人员编制不但未增加,反而比作为副省级市时还减少了4.3%。

新直辖市既要招贤纳士,又要裁撤冗员,重庆市委、市政府采取了双管齐下的配套措施:一方面,确定12条途径、9项优惠政策,对富余人员开渠放水,平稳分流;一方面,结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实施“三定”中,普遍实行竞争上岗。到2001年,全市机关实际分流25531人,由严重超编变成市级机关余编1000多个,区县乡机关余编1万余个。市级部门通过社会公招、竞争上岗,选拔了29名副厅级干部、900余名工作人员,一些区县也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了部分副处级干部和5000余名工作人员。

通过改革,机关人员结构得到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市和区县部门及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下降3至4岁,全市机关人员平均年龄由42岁下降到37岁。市、区县和乡镇机关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例分别上升了3%、7%和10%。

以“减人”促“减事”以“减事”促“减人”

在较大幅度的人员分流后,绝大多数市级部门和区县机关短期内都不会有正常退休的自然减员。如果现有编制不严加控制,很快就会满编,甚至出现新的膨胀。

为防止陷入“黄宗羲定律”怪圈,重庆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分流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同步推行,既以“减人”促“减事”,又以“减事”促“减人”。从1997年直辖到2001年,先后进行了两次行政管理体制调整,两次市级机构和一次区县乡机构改革,市委、市政府部门由102个减少到85个、内设机构减少了222个,区县级党政机构由平均约58个减为34个,乡镇党政综合办事机构由平均9个减为5个。直辖之初,重庆的区县机关共超编约6000人,到2001年底,已经拥有了1万多个空余的编制。

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使直辖后的重庆行政单元减少,区县管理人口增多,较好地克服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问题。重庆总人口为3000余万,根据相关资料,人口数量与此相近的其他省市,均设有9至11个地、市、州,设置区县(自治县、市)最少为60个,最多达119个,平均为92个。重庆不仅未设地市州这一中间管理层次,区县也只有40个,平均每个区县人口为77.3万,远远高于同类省市的27.7万至45.5万,从而节约了大量机构和编制,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减轻了农民负担。

形成体制优势与发展优势的良性互动

通过体制创新,重庆的机构编制大幅精减。但精简不易,膨胀容易;改革虽难,巩固更难。体制优势如果不能尽快形成发展优势,在发展中巩固和扩大体制创新的成果,就极有可能陷入“黄宗羲定律”怪圈。

在剩余编制的使用上,重庆市编委确定的原则是“从严控制、保证急需、逐年逐批、分步到位、凡进必考、社会公招”,适当留有余编,以利于调整。与控制、精简编制配套推出的社会公招、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了机关作风的改善。

这些配套的改革措施,使政府在职能转变方面取得了突破。一是政企分开。市政府撤销13个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区县政府不再保留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区县乡政府原有的855项职能,或者取消,或者下放给企业。二是政事、政社分开。全市各级政府总计将2000余项职能转移给事业单位、340余项转移给中介组织,并顺利实现了300多个中介机构与政府主管部门脱钩。三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直辖以来,累计减少的行政审批事项和审批程序已超过60%。与此同时,直辖以来一直坚持的理顺关系、简政放权的战略,也为重庆建成精简高效的政府打下了良好基础。市政府各部门共调整职能200余项,并将50余项管理权限下放区县;区县级部门共调整职能3000余项,下放乡镇职能近700项。区县活力迸发,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背景材料

黄宗羲定律

黄宗羲为明末清初的重要思想家史学家。他在农民赋税研究中揭示出一个历史现象:历史上每一次“并税”改制,就会催生出一次杂派高潮。后人把这种现象称为“黄宗羲定律”。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与湖北代表团座谈中表示:共产党人是彻底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我们一定能够把乡镇机构精简下来,一定能够把过多供养的人减下来,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