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交战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伊拉克战争基本上成了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但是,这场战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却充满悬念。4月11日,就伊拉克战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本报国际部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基金会联合召集有关专家进行了座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欧洲学会会长裘元伦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陈德照研究员和该所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徐建国分别发言,分析了伊拉克战争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复苏、世界经济格局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影响。
徐建国认为,随着战争形势的日益明朗,最近世界各大经济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保持在3%以上,受战争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经济。伊拉克战争之前,消费者信心指数受到很大影响,这对经济复苏不利。近日,形势趋于明朗,国际油价下跌,美国股市开始反弹,美元汇率走强。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有利于经济增长。
陈德照认为,伊拉克战争持续时间不长,对今年的世界经济有利。但也应该看到,战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发展将会更加不平衡。战争对美国经济的正面作用最大:与战争相关的军火工业等部门受益,伊拉克的战后重建将为美国公司带来大批订单,美国国内投资和消费信心会相应增强。积极参与战争的英国也会有较大收益。而俄罗斯、法国和德国的“战争红利”收益会比较少。因此,战争将会导致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不平衡。但是,战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经济的内在矛盾,也不会改变各大国的经济实力对比。
裘元伦认为,美国能够赢得战争,却不一定赢得经济增长。因为,美国经济面临的诸多问题不会因为伊拉克战争而得到解决:
首先,战争没有解决新经济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美国近几年的经济衰退源于以IT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生产能力过剩。战争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消化新经济生产能力,但作用有限。
其次,房地产业高峰正在过去。在股市泡沫破灭之后,美国人损失了约7万亿美元,最近几年红火的房地产业成为推动美国经济的主力。通过房地产的增值,美国人在股市的损失得到了3—4万亿美元的补偿。但是,最近一个时期,美国的房屋空置率已高达10—20%。战争胜利并不能扩大人们对房产的需求。
第三,除军火工业之外的制造业出口不景气。由于欧洲和日本经济不景气,美国的制造业出口受到较大影响。战争并没有给欧、日经济的复苏带来太多“利好”因素,因此,美国的制造业出口短期内也看不到曙光。
第四,“战争景气”持续不了多久,“双赤字”的增加将影响经济增长。战争刺激了美一些工业部门,但这种“战争景气”能维持多久还是未知数。由于战争开支巨大,美国的财政赤字和国际经常项目赤字明显增加,“双赤字”对美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第五,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受到战争的负面影响。据统计,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有1/3来自引进外国人才、资本和廉价产品的贡献。“9·11”以来,特别是此次伊拉克战争之后,反恐力度的加大,将会影响国际交流,影响美国对外部人才、资本和商品的引进,影响美国自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六,美元的走势是否还会保持强劲?油价回落的幅度有多大?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是否会限产保价?这些都是未知数。因此,很难得出战后美国经济一定看好的结论。
欧洲经济不景气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改革滞后。伊拉克战争对欧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战争对欧洲一体化的负面与正面影响同时存在,一方面英国加入欧元区的时间表可能会推迟,另一方面法国与德国也会更加努力推动欧洲一体化。伊拉克战后重建将耗资上千亿美元。欧洲国家可能从中得到少量订单,但这对拉动其经济增长有多大作用还难以估计。此外,法国与德国的财政指标,都已经超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限度,其经济政策的活动余地已经很小。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经济的不确定性还很多。
战前,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对世界油价影响有限,油价波动主要是国际资本炒作和民众心理恐慌所致。但是,伊拉克的战后重建需要大量出口石油来“买单”,出口量与当初执行联合国“石油换食品”计划时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战争的结束,加上伊拉克增加石油出口的因素,世界油价回落已成必然,这将有利于世界经济增长。但是,对每个具体的国家来说,情况又大相径庭。
裘元伦指出,美英两国的石油公司控制着阿拉伯国家70%的石油资源,伊拉克战争的胜利,将使他们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两国的石油来源将更有保障。而对于法国、德国、日本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石油来源有可能会越来越受制于美英。能源安全问题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不安全因素。
俄罗斯经济正处在复苏过程中,国际油价上涨是俄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量。伊拉克战争结束以后,油价下跌将对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2003年度俄罗斯联邦预算的基础之一就是原油价格维持在24-25美元/桶。如果油价跌破每桶20美元,俄本年度的预算计划便会落空。
专家们认为,伊拉克战争的一个直接影响是使经济全球化进程放慢。在战争之前的几年里,全球范围的反全球化浪潮就在迅猛发展。此次美国推行单边主义,抛开联合国发动对伊战争,招致了全球范围的反战浪潮,这种情绪必定会延续到战后,成为推动反全球化的力量。
此次战争将导致地区化的努力进一步加强。虽然有人称地区化是通往全球化的“台阶”,但也不可否认,地区化是对全球化的分割。欧盟一直是封闭性很强的区域,虽然近年来一直在努力推动开放,但欧盟国家70%的国家间贸易仍是在区域内进行的。估计战后欧盟会更加致力于内部一体化。美国一直看重与其战略伙伴发展双边的自由贸易,战后这种倾向也可能会更加明显。
伊拉克战争将使世界范围的反恐力度加大,各国将加强立法限制货物、人员、资本的流动,或加强对国际交流的监控。国际交流不畅,将给经济全球化带来负面影响。
这场战争还可能使国家利益至上的现实主义思想成为全球范围的主导思想,从而使各国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的谈判更加困难,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
近20年来,随着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经济的较快增长,美国与亚洲国家的经济关系发展很快。到2002年,美国国际经常项目逆差为5000亿美元,其中有2000多亿美元在亚洲产生。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02年底,全球共有外汇储备23000亿美元,其中约59%为亚洲国家所有,而亚洲国家外汇储备的75%投资于美国的各类债券和股市。可以说,正是亚洲国家支撑着美元的强势地位。与此同时,从中东地区、中亚到南亚、东亚的弧形地带,最近几年冲突不断,局势复杂,成为吸引美国注意力的“问题地区”。因此,在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必将进一步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诸方面加强与亚洲国家的联系。
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与欧洲的关系一直非同寻常。在经济上,双方各有20%的出口和60%的对外投资互为对象国。这充分说明双方的相互依赖程度之深。然而,随着实力的增强和内部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欧盟的“欧洲意志”在增强。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后,欧盟始终反对美国动武。这种政治分歧,加上双方的经济都处在不景气状态,可能导致双方的经济关系在战后会有所“褪色”。
欧洲与亚洲的经济关系由于缺乏强大的联系纽带,一直以来都是相对平稳地发展,既没有大的挫折,也不会有大的突破。伊拉克战争对欧亚关系的影响不大。但是,对于亚洲国家来说,欧盟市场、欧洲资本和欧元无疑提供了美国市场、美国资本和美元之外的另一种选择、另一种力量和另一种硬通货。
裘元伦提出分析伊拉克战争对世界经济影响的四个观察点:世界经济的基本面、行情性指标、心理预期和世界经济秩序。战争对世界经济基本面的影响,是指世界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是否会因为这场战争而得到解决,经济周期是否会因此改变。专家们比较一致地认为,伊拉克战争对世界经济基本面的影响不大。行情性指标主要是指战争所带来的经济景气,如:经济增长率、股市、汇市等。伊拉克战争对行情性指标的影响应该说是“利好”的。在心理预期方面,战后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心理将趋于稳定,不确定因素减少,从而使股市、油市、汇市和消费信心指数都趋于平稳。而伊拉克战争对世界经济秩序的长远影响却是破坏性的,今后美国将会根据各国对其所发动战争的态度,而加以区别对待,各国可能更加力求自保,世界将变得更加分化、更难以实现合作。
徐建国认为,观察伊拉克战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应该注意“经济政治化”问题。因为,伊拉克战争既有直接影响经济、进而影响政治的方面,也有先影响政治、进而影响经济的方面。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在政治军事领域推行单边主义的尝试,这一尝试的成功,有可能促使美国在经济领域也采取单边主义做法。
陈德照认为,伊拉克战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是否刺激经济增长这个方面。虽然从刺激美国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带来的军费开支和伊拉克战后重建是一种刺激。但是,这场战争是对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的一次重大创伤,多少年创造的财富被摧毁;也是对人类财富的破坏,是对人类发展的一次毁损。从美国纳税人的角度来看,大量本可用于增加社会福利、推动民用科技发展的税收,被用在不能被人们所消费的军火上,这本身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因此,不能仅仅以是否刺激经济增长来评估伊拉克战争对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