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高瞻远瞩,统揽全局,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地区的主要优势是土地、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其基础、资金、条件等方面与东、中部相比虽然也存在不少差距,但差距最大的是人口的整体素质。江泽民同志在谈到人才问题时说道:“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西部地区在考虑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时,都要制定人才规划和政策措施。”高等教育是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因此发展高等教育对西部地区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东部、西部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西部占国土面积的56%,包括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教育上的差距在扩大。单从高校数量上看,截止到2003年2月止,全国有普通高校1410所,西部地区仅有339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24.04%。另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西部每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与东部的绝对差距为12.3人。在教育部2002年1月公布的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名单中,全国有906个重点学科点,西部仅有114个,占全国的12.58%。
与东、中部相比,研究生教育的差距更大。西部高校不仅硕士研究生布点少,招收数量也少,博士研究生布点就更少了。至今青海、宁夏、西藏的高校无一个博士点。拿高等中医药院校来说,西部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只成都中医药大学有博士点。资料显示,西部在高校数量、重点学科数量、学位授予单位数量等方面均低于东部。此外,西部地区每万名劳动者中拥有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仅92人,不到东部的1/10。人才问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西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东西部高等教育差距拉大的原因
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区域差距受历史、文化、区域经济、教育决策等原因的影响,而其中每一次大的调整,都与国家宏观经济布局和走势息息相关。
西部高等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近30年里有过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国家把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内陆地区,与此相适应,高等院校通过50年代的院系调整之后,也在西部建立和迁进了许多高校,使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无论在规模还是投入力度上都有比较大的拓展,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差距。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国家投资的重点及一系列优惠政策开始向沿海倾斜。随着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东西部经济的发展差距开始拉大,高等教育资源占有不平衡的现象也显现出来,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与东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差距总体上在不断拉大。
片面强调区域经济对教育发展水平的制约,看不到教育对经济的巨大反作用,忽视教育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和相对独立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个长周期的事业,是一个面向今后,面向未来的事业。这就要求教育必须适当超前于经济,为了发展经济,必须先考虑教育,而不是等经济发展了再来考虑教育的发展。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且,发展必须是跨越式的,这既是西部大开发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内在强烈要求。因为,西部大开发,首先就应该是人力资源的大开发,所以高等教育必须先行一步,为西部地区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实现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三、加快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树立教育是先进生产力重要源泉的观念。
早在100多年以前,马克思就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教育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源泉。特别是高等教育能生产、开发和改变人的劳动能力,再生产、转化和提高人的劳动生产力。有调查证明,教育程度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起的作用是:受过小学教育的要比文盲高43%,受过中学教育的要比文盲高108%,受过高等教育的要比文盲高300%。由此可见,加大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力度有利于推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确立自立为主、引进为辅的人才发展模式。
人才发展有两种模式,即“输血式”的人才支持模式与“造血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以来,我们一味地强调人才的引进,而忽略了本土人才的培养。正如一味地依靠外力扶持甚至移植所发展起来的现代产业很难在人口素质低的地区扎根并产生扩散效应一样,人才素质的低下有可能导致外界的努力收效甚微。因此,我们认为要解决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问题,造血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优于输血式人才支持模式。原因是:第一,输血式的人才支持处理不好,会产生西部地区人口“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产生越输血越贫血的“贫血效应”。我们国家的大学从整体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大学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我们并不因为这些差距而去一味地引进,而是立足于自己培养人才。因此,要治本就必须为西部地区培植“造血机制”。第二,大量引入硕士、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不但需要支付高昂的货币成本,而且还需要社会成本、心理成本和其他难以货币化的成本。如处理不当,还可能会使引进人才变成浪费钱财。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不可避免地要依靠外援,但立足本土,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形成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本土化”才是根本。因此,政府应加大扶持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从而促进西部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三)加大对西部高等教育的各种政策性支持。
由于东西部高校目前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因此,国家应在诸如教材建设、学位点审批、重点学科及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根据西部大开发和全国合理布局的需要向西部高校适当倾斜。
(四)加大对西部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
在西部大开发中,高等教育不仅要与当前的社会经济相适应,而且要赶超东部。因此,国家要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一样优先发展西部高等教育。
(五)加大研究生培养力度。
2000年全国在学研究生近30万人,西部地区只有3.9万人。而西部地区人口现有3.5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3%。由此可见,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同人口比重是相当不适应的。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一样,都面临着“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科教兴国”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归根到底要靠加快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实现。在各个领域培养一批跨世纪的优秀人才,实施“科教兴国”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保证。而培养高层次人才则主要是研究生教育担当的重任。因此,发展西部地区的研究生教育对西部地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教材建设、学位点审批、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向西部地区高校倾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进行第九次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几点意见》也制定了“在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的审核中,坚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西部优先发展的政策。”西部高校应抓住机遇,加快自身建设,加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规模。
(六)结合区域优势加大培养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力度。
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主要在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和类别结构,决定着人才的使用效益,也关系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适应大开发的需要。西部教育与西部经济发展脱节,其中突出问题是学科门类结构与西部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不适应。西部地区的专业调整和学科设置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就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完善政策措施,结合西部具体情况,结合区域优势,从调整人才的培养结构入手,加快高校办学体制改革,调整学校布局。应根据西部大开发阶段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层次、科类和形式结构。
以广西为例,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广西有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及悠久的民族医药,广西的药用资源总数占全国现有药用资源的三分之一,药用资源品种数占全国第2位。广西自治区政府已将中草药资源开发作为拉动广西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来抓。但广西中草药资源的开发不能再实行竭泽而鱼的掠夺式开发,必须转向“科技导向型开发”和“市场导向型开发”,必须进行广西特色中草药资源普查、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中草药产品的深度开发、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创新研究,壮药的整理和开发研究及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等一系列工作,这些都需要高级专业知识人才的支持。但目前广西只有广西中医学院一所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出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广西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结合广西实际,加快广西中草药开发及民族医药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是硕士、博士的培养力度,将会极大地促进广西医药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广西经济的腾飞。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