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著名经济学家宋朴教授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泰国就已跨入小康社会,当时被誉为“亚洲四小虎”之一。随着经济持续发展,1992年人均GDP就达到2000美元,4年后提高到3000美元。1997年遭遇金融危机,泰币大幅贬值,经济萎缩,目前泰人均GDP大概维持在2000美元水平。那么,在泰国人眼里,小康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宋朴教授说:“就是住有楼房,行有小车,每月收支略有节余。”
为了解泰国小康家庭的生活现状,记者最近专程拜访了泰国朋友万女士一家。这位泰国朋友家住曼谷国际机场附近一个社区,住宅是楼上楼下独立庭院式住宅。万女士夫妇和5岁的儿子住楼上,楼下一部分是客厅和保姆房间,一部分为车库。男主人舟先生介绍说,楼房建筑面积170平方米,是1992年购买的,连装修共花了140多万铢,约合人民币56万元。买房时向银行贷了一笔款,三、四年前贷款就已还清了。家里现有一辆日本丰田小轿车,是10年前买的,舟先生每天开着它上下班和接送儿子。
听说记者想了解家庭收支情况,舟先生腼腆一笑。他介绍说,家里有两个管家,小管家是保姆,大管家是万女士,家庭开销情况他从不过问。一直忙着给记者泡茶端水果的万女士此时接过话题说:“我在一家国企工作,先生则在外资公司任职,我们俩收入在单位都属中等水平,我可能还属中等偏下水平。我每月工资1.5万多铢(1美元现合42铢),他每月将近6万铢。除去各种开支后,每月都有节余,但大部分都拿去投资了。”她开门见山地说:“虽然我的工资少,但我是公务员,不仅我本人医疗免费,而且我父母、丈夫、孩子都可以用我的医疗证享受100%的公费医疗。”所以在万女士的家庭账簿里,支出一栏主要是日常消费、车辆使用费、保姆费、儿子培训费等,而基本没有医疗开支这一项。
“每月水电、煤气、伙食、物业、邮电、个人服装与装饰品等日常消费大约为2万铢,其中电费较多,楼上楼下几台空调天天开着呢。保姆吃住在家里,每月另给3500铢工资。儿子是消费大户,上幼儿园,周六要上英语班和图画班,周日要学游泳,这些班都是按小时计费,一月下来不少于2万铢。”似乎看到记者吃惊的表情,万女士笑着说:“为了孩子,教育投资可不能省哦”。至于车辆消耗,万女士说:“正常情况下每月花费约5000铢。我先生本来想再买一辆小车给我用,可我生来胆小,不敢开车。我正在考虑近年给他换辆新车。”
记者粗略算了一下,万女士一家每月收入约7.5万铢,各种开支约5万铢,剩余2.5万铢左右。对这笔钱如何支配,万女士很坦白地说:“将这笔钱分成教育储蓄、投资、备用金3份。首先将10%作为教育储蓄为儿子存入银行,剩下的钱大部分拿去投资,股票、国债、房地产等都买过,要不是遭遇金融危机,我们基本上是稳赚不赔。”备用金大概占20%,主要用于社交和旅游休假。万女士说:“由于儿子还小,最近几年我和丈夫前后只出国玩过两次,但在国内,我们一家三口每年至少要去外地旅游两次,经常是到海岛度假,每次一周左右。至于一般的节假日,则喜欢驾车到曼谷附近走一走,早去晚归,遇到好的度假村就留宿一个晚上。”
当晚,记者打电话咨询宋朴教授,他非常肯定地说,万女士一家正是泰国中等收入家庭生活现状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