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景川为贵州黔东南州政协文史学习委主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多年来一直痴情于黔东南州的民间文化遗产调研抢救工作。不久前,他作为贵州省的代表来京参加“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他。
提起家乡的民间文化遗产他不无忧虑地说,黔东南州居住着全国近四分之一和近一半的侗族苗族人口,同时还有布依、水、壮、瑶、彝、土家等其他民族。这里各种形式的民族民间文化积淀厚重,形式独特。因此,黔东南州被世界保护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全球十个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但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原因,现在全州的民族民间文化正面临着被冲击、流失甚至濒临消亡的危险。
在民族语言方面,他说,如天柱县至去年属侗族的行政村有213个,现仍操侗语的只有145个。台江县号称“天下苗族第一县”,可至去年,全县187个苗族行政村中也有9个不再讲苗语,已呈下降趋势。全州50岁尤其30岁以下者都以讲汉语为多。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最有特色的内容之一。但由于人们外出学习、交流和打工,对外面文化的吸收已成为自觉,50岁尤其30岁以下者基本已不穿戴民族衣饰。如黎平县本是我国侗族大县,该县的肇兴号称“天下第一侗寨”,但现在肇兴仍穿侗装的人不到30%。台江县的男子仍保留民族服装的只有3个乡镇。
黔东南州各民族的民居木楼与鼓楼、风雨桥和凉亭,造型美观、工艺高超、古朴典雅,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可由于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侵袭,加上退耕还林、禁伐天然林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政策的实施,客观上限制了人们的建房用材,致使许多农村的民居都改为砖木结构或砖泥结构的楼房,使其魅力黯然失色。
其他如民族歌舞、乐器,传统体育、医药、生活社交习俗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甚至有失传的危险。锦屏县各种侗歌可谓丰富多彩,可现在侗寨的青少年都已不会唱。台江县的反排木鼓舞,曾在1990年进京演出。之后,走出国门,誉饮中外,被盛赞为“东方迪斯科”。但随着民间老艺人的相继过世,这一杰作的传承也受到威胁。黎平县侗族地区曾有许多民间偏方,其中很有名的“水师”接骨法,对接骨有独特功效,但现在只局限当地少数人使用。
在黔东南州,一些党政官员和有识之士(包括外国人士)以及民间百姓也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一些举措。如近几年来州市县政府举办的服饰节、芦笙节、鼓楼节、漂流节等,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受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的派遣,爱尔兰诺谩博士一家在榕江县栽麻乡宰荡村办起了侗族少儿双语教学点。由于侗族小朋友们来校不是一开始就去读自己不懂的汉字,而是讲侗话,说唱他们熟悉的侗家童话和童歌,因而使那里的入学率提高到98%。
“尽管如此,但与全州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面临破坏的威胁相比,仍是感到抢救、保护、弘扬的力度不够。”陆景川说,并提出了几项措施:
进一步提高对抢救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重要意义的认识。要充分认识这些遗产在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语言学等方面具有的突出价值,它们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抢救和保护这些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
建议成立州县(市)两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委员会,并责成有关部门或抽调专人对全州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普查、挖掘、整理、研究与开发、利用,并有经费投入。
认真贯彻实施《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并对各地施行情况进行督促与检查。
建议组织人事部门要为这一工作的有效开展广揽人才,同时文保会要制定出文化保护人才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根据《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第三十条关于“中小学应当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的规定,建议州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出台具体落实这一规定的施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