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地理学泰斗任美锷看来是意识到了地理学的危机,他站出来鼓励地理学界坚强自救——其方法是通过科研实践和科研成果展示学科的价值,而不是通过大喊大叫。
其实,任美锷的科学生涯本身就是对地理学价值的生动展现。
任美锷读中学时,曾偶然读到竺可桢翻译的《战后新世界》,书中详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各国领土的变化,少年任美锷从此认识到,地理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从此,任美锷的一生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理学。
上世纪50年代,任美锷主持中国科学院云南综合考察中的自然地理研究。他奔赴祖国西南边陲,风餐露宿,调查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貌条件。基于考察结果,他断定准热带也可以种植橡胶,而那时,我国正迫切需要扩大橡胶的种植面积,因为那是十分缺乏的战略物资。
1964年,我国国防部门准备建立一个快艇基地——铁炉港。当时一般观点认为:当地不宜建港口,因为泥沙淤积严重。任美锷在大量地理科学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否认了这一观点,他认定,当地航道底部肯定不是泥土,而是卵石和粗砂,完全可以建港。部队官兵连夜打钻,钻上来的果然是卵石和砂石。无独有偶,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急需在黄河三角洲沿岸建港,解决石油外运。由于黄河入海泥沙巨大,这一地带历来也被认为是建港禁区。任美锷经过周密调查,提出黄河海港因潮流强,且不受黄河泥沙流影响,可建深水港。该港建成后运营一直良好,1997年再度扩建,对黄河三角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96年至1997年,任美锷与严东生院士共同主持“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咨询项目”,结合自然地理、海岸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开拓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任美锷提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不应是一个单独的港口,而要在浙江和江苏辅以有力的“双翼”,即上海港与浙江的北仑港、江苏的太仓港组成一个组合港。据测算,仅建成太仓港,从2010年起,每年可节约苏、锡、常腹地至海港间集装箱陆上运费8.7亿元人民币,还可节约港口建设费用25亿元人民币。
作为中国科学院的资深院士,今年90高龄的任美锷是可以就改善他所热爱的地理学科的处境“喊叫”一下的,而他的“喊叫”当然不会没有结果。但是任美锷宁愿呼吁学界同人通过科研成就展示地理学的魅力,我猜测此中自有一层深意——在如今科学发展突飞猛进、学科衍变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不断发展学科以适应时代,只有不断拿出令世人信服的成果来,才能真正振兴学科并因而推动科学这个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