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美锷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家。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1939年获博士学位。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现在,我国地理学的发展可以说面临着新的困境。连教育部直属的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都取消了地理系,而用其他相关设置来替代。南大不久前有人提出建城市学院替代地理系,经我据理力争,学校领导才考虑改设地理科学学院。还有人主张地理系可并入地质系,我认为此举更加不妥,应予反对。当年浙大扩大范围时,校领导也曾考虑要把地理系并入地质系,经我上书浙大校长说明情况,地理系才得以保留。以上种种都说明社会上对地理学极不了解。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主要研究人地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地”与“人”的内容都在不断变化。最初,“地”只限于陆地表面,现则扩大至地球表层的各个圈层;过去认为陆地环境是不变的,而今认识到地球各圈层均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如气候变暖等)。“人”的概念也是如此,最初只限于农业开荒、砍伐森林等,现则扩展到人类活动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工业生产,燃烧煤炭、排放大量CO 2,引起全球变暖,对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极大。此外,有人估计,如中国每人有一辆汽车,全世界所产石油还不够供中国一国需用。这是我国交通地理研究面临的新问题。
前些年,钱学森院士从世界科学的高度,提出地球表面各圈层,包括陆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及人类圈的相互作用研究,建立大的地理科学系统,他很重视以综合研究为核心的地理学。钱老的各圈层相互作用研究要求应用新技术、定量化。因此,地理科学家必须熟识遥感,GIS、数学模型等技术,为我所用。在这里,创新的空间是广阔的。
钱学森院士把地理科学列为世界现代十个科学技术大部门之一。他强调: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汇合。应该说,钱学森院士提出的地理科学系统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他十几年前就提出这种学术思想,可惜我们体会不深,未能组织力量,协作攻关,以至贻误时机。现在我们应急起直追,组织大协作,努力攻克这项国际科学界十分重视的课题。
地理科学工作者知识比较全面,并有初级综合能力,应为国家当前重大建设问题献计献策,使社会更好地了解地理学的作用。如西部大开发,包括地域很广,地理环境差别很大,笼统地谈西部大开发是没有意义的。从地域差异来看,至少可分两大块:(1)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2)西南云南、贵州、广西。两块间的四川则已是发达地区,现在问题只是加速发展。西北区大开发所面临的主要困境是水资源问题,没有水,什么建设、开发都谈不上。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应善于利用。西北区诸省除新疆外,大部都在黄河流域,它们的大开发与黄河的整治息息相关。我们地理科学工作者对黄河整治献计献策,也就是对西北大开发贡献一份力量。我们常说黄河之害在于多沙。实际上,黄河是既多沙,又少水,而少水尤为主要矛盾。目前黄河水资源的突出问题是因气候变旱,上游来水量较前减少,而用水量却不断较前增加。即使黄河年输沙量能减少5亿吨,没有充足的水,下游河床仍会淤积抬高。从地理学角度来看,解决此问题的措施应多管齐下:(1)上游大水库的运用方式,从以发电为主,改为向下游输水为主;(2)南水北调,可改调水为调电,供给黄河上游地区用电需要;(3)从淮河上游调水入东平湖至黄河下游,增加黄河下游水量;(4)在农、工、城市等部门,大力推广节约用水,这方面有很大潜力;(5)西电东送是一项伟大工程,但送电应以火电为主,有人主张将黄河上游大水库所发出的水电输往东部,是不恰当的;(6)黄土高原还林还草,应按水来定还林草的面积。有些地区应广用沙棘等耐旱灌木,来代替林、草。
地理科学工作者在进行研究时,常应用一些现代化手段,包括钻孔、古地磁定年以及遥感、GIS等。但我们不能因为打了钻,研究钻孔岩心(沉积物)就误认为自己在做地质工作,不是地理工作者了;此外地理科学工作者的有些项目往往也是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这是学科间交叉的正常现象。从事交叉学科项目研究的地理学工作者不应当由此怀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