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俄宇航救护系统揭秘

宇航员的“救护神”——
2003-04-1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杨政编译 我有话说


前不久发生的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空难再次把航天飞行的安全问题摆在了世人面前。据报道,美国根本就没有宇航员的救护系统。实际上,从航天飞机的舱门关闭之时开始,宇航员就成了航天器的“人质”。

前苏联在加加林实现人类首次太空之旅前,就已建立了一整套航天飞行安全保障系统,由一支装备精良的搜寻和营救部队执行安保任务。前不久,俄《议会报》一记者有幸参加了一次搜寻和营救演习。4月12日俄罗斯宇航节时,《议会报》刊载了他采写的长篇通讯。

这是一次正常的载人飞行前的救护演练。演练部队由数百名官兵及飞机、舰船和陆地运输车组成。从外观上看,等待发射的“联盟”号火箭酷似东正教堂的钟楼,雄伟挺拔、高耸入云。双层推进器像一个十字架。其下即是一套专业术语叫“萨斯”的事故救护系统。这是俄航天设计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而研制工作却是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开始了。

1961年4月12日。拜克努尔火箭发射场。远处高高耸立的维修厂房的房顶上架着摄影机,正在记录着“东方号”宇宙飞船升空的最初瞬间。当时,在场的人都发现,火箭顶端的整流罩处是一个巨大的圆形空洞。这个又大又圆的是什么东西?原来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第一个宇航救护装置,它能在火箭发射的第一时间保护宇航员的生命。

一旦发生故障,强大的固体燃料就可将“东方号”宇宙飞船从空洞处推离火箭,然后弹射座椅装置启动,将宇航员弹入高空,宇航员就可乘降落伞安全着地。苏联航天之父科罗廖夫从研制“东方号”宇宙飞船之初就非常重视宇航员的安全问题。飞船的安全保障系统经过多次论证,搜寻和营救技术与设备数十次在训练和演习中运用,专家们设计的所有设备都达到了自动化水平。

最初,设计师们曾设想让宇航员随同“东方号”宇宙飞船返回地面,但科罗廖夫坚持让宇航员从机舱弹出,乘降落伞落地。他认为这样保险系数大些。实践证明,科罗廖夫是对的,最初6次宇航员均得以安全返回地面。然而,科研并未停滞不前。后来出现了软着陆系统,降落伞着陆就没有必要了。新的无线电通讯手段也减轻了飞船着陆后的搜寻难度。现在,一旦宇宙飞船出了事故,飞船即刻与火箭分离,该系统启动后可把飞船抛向几公里的高空,整流罩自动解体,宇航员就可安然无恙地返回地面。

那么,航空航天搜寻营救部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其实,任何国家都有搜寻和营救遇难者系统,但使搜寻和营救成为统一体系只有俄罗斯做到了。这一系统的三个最基本要素是:通讯、飞机和医护。

岁月如梭,星移斗转。在前苏联国家专门委员会决定要实施载人宇宙飞行后,事故搜寻和营救部队立即开始组建,当时真是白手起家!时至今日,半个世纪过去了,俄宇航营救系统可以说已达到了尽乎完美的地步。

搜寻和营救工作从飞船发射前几个小时开始。最复杂最危险的阶段是宇宙飞船进入轨道阶段。火箭从哈萨克斯坦的大草原上升空,它逐渐远离乌拉尔山脉,向万里高空飞去。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愉快事件,如今的营救技术可使宇航员在进入太空轨道前安全返回地面。一旦事故发生,营救人员应立即赶到现场,但谁知道飞船会降落何处呢?

通常,在飞船升空的整个区域都必须部署航空航天搜寻营救部队。每个地段都必须有经验丰富的医生、工程师和通讯专家。发射前两个小时,专门的气象侦察飞机就要升空。当然,事先会有来自气象卫星发来的天气预报,但气象侦察飞机的任务是:提供飞船经过的每一飞行地区的精确气象情况。然后,数架营救飞机升空,飞机载有全部营救人员,也包括伞兵。如需要,这些伞兵也会在最难到达的地方降落。地面上,在预定地段有数架直升机整装待命,随时起飞,执行营救任务。直升机处于发动状态,因为一旦接到命令,要求在不到一分钟内必须起飞。

记者获准参加直升机营救演习。该机和医生与工程人员一道,多次接送过返回地面的宇航员,其中有两人还参加过在茫茫草原里搜寻返回舱的工作。演习开始前几小时,在漆黑的夜幕下,一辆用来运载“联盟号”或“进步号”宇宙飞船的水陆两栖越野车向草原深处驶去。据专家介绍,这种运输车是莫斯科吉尔汽车制造厂生产的,具有载重量大、平衡性能好等特点,又高又陡的山坡也能通过,且不会颠覆。运输车可通过沼泽地,还可在水面上行驶。该车装备了先进的通讯和起重设备,车内还有可供多人休息的车厢。

机舱里谁也不知道飞行路线,只是在飞离发射场几十公里后,机长才通过无线电对讲机接到了命令。然后,他打开了预先密封好的信封,里面有一张路线图。图上标明了飞船降落的准确地点、方位及何时启动搜寻无线电坐标等指令。此外,密信还指出了“宇航员”受的什么“伤”。

我的具体任务是副领航员承担的工作——接收信号。满载执行营救任务伞兵的安—26型飞机一架接一架地从拜克努尔机场起飞。明知这是一次演习,但我还是有些紧张,就像第一次坐飞机一样。

宇宙飞船的“发射”指令下达了。几秒钟后,眼前的屏幕上出现了闪动的红色信号灯:事故!耳机里立即响起了指挥长的声音:“事故营救系统启动!定位仪搜索目标!各单位报告营救准备情况!”

“营救”工作开始了。对讲机里传来简短急促的对话声,空气更加紧张了。我们接到了地面的信号——定位仪标出目标是在发射场西北36公里处。于是,所有搜寻和营救人员及设备一起向目标所在地区进发。

飞机调整航线,耳机里传来距搜寻目标15公里处坐标发出的信号,显示器上出现了一个亮点,目标就在那里!我不停地报告着飞行方向和距离。几分钟后,我们靠近了发生“事故”的飞船。指挥长通知:“与宇航员已取得联系,他们二人均已受伤,医疗小组准备实施一级救护!”我们乘坐的米-8直升机开始低空搜寻,机上的探照灯全部打开。机身下面是条条沟壑,到处是蒿草,大家把飞机的观测窗打开,全神贯注地向下望去。突然,机械师高声喊到:“他们在那儿!”

飞机悬停飞行。机长在距“宇航员”20米处找到了一块平地,飞机落稳后,机长向基地报告:“目标找到!”大家纷纷跳下飞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首先需要把“联盟号”飞船调整到正常姿态,否则就不能把“伤员”从船舱救出。大家齐声喊着号子,把飞船扶正,剩下的就是工程人员的事了。他们打开舱盖,医务人员小心翼翼地用手把“宇航员”抬出机舱,外科医生迅速检查后说:宇航员一人腿“骨折”,另一人头部大面积“血肿”。医生用夹板将伤员腿固定,用绷带把另一伤员的头部包扎起来。我们把伤员用担架抬上直升机,大家有条不紊地工作着。一名工程师留在飞船旁边,他一手拿着信号枪,一手拿着无线电对讲机,指挥着大型运输车运装飞船。这没我们的事儿了,我们乘直升机返回基地。

“营救行动”结束后还进行了演习讲评。按规定,记者不能参加,因为这涉及军事秘密。我到户外吸烟,这时,我才感到刚才的一个小时过得太快了,精神太紧张了!真不知道,这些专业人员的感受如何。

虽然俄罗斯在航空航天救护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但俄科学家们从未停止过新的航天营救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工作。据报道,目前俄已研制出了新一代的单座救生舱,这意味着宇宙飞船在轨道飞行时如发生事故,宇航员都可以安全返回地面。据悉,今年8月,在莫斯科郊外的茹科夫斯基小城将举办“2003年莫斯科国际航空航天展”。届时,俄最新式救生舱模型将与广大观众见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