铱星系统曾经被认为是上个世纪最辉煌的高科技成就,它的通信网前所未有地覆盖到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它正式运行仅一年多,就突然传出“破产”的消息,继而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运营铱星系统的铱星公司在2000年3月破产关闭,使它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中宇通信损失惨重。3年后,一提到“铱星”,留在许多人记忆中的印象还是中宇通信公司负责人在电视上向公众依依惜别的情景。
然而,最近铱星的身影又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北京晨报》4月8日刊登了“走进非洲”车队的连续报道——“驾车行走在撒哈拉”。该报特派记者王海鹏的随车行李清单中,赫然有一部铱星电话。
原来,这66颗近地卫星组成的“铱星”,3年多来还一直在勤勤恳恳地默默服务着。
一路搜索下去,笔者在2002年7月29日的澳大利亚《每日航天》上,又找到了铱星的一则报道:澳大利亚世界通信中心(WCC)在2002年夏天引进了一个用于全球民用航空通信的便携式卫星电话系统,通过联入铱星卫星网络,可以让民航飞机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能提供实时的语音和数据服务。
这种铱星卫星电话系统仅重340克,包括一个美国航空航天局核准的铱星天线、机载电话和连接器,在万米高空飞行时打电话,话音也非常清晰。它还具有从美国海洋大气局和美国航空航天局网站上下载实时雷达图像的能力,通过个人数字助理(PDA)或便携式电脑就可以方便地利用这些数据。
进一步的消息传来,在伊拉克战争中、在跨国企业的事务中,铱星的身影也不断闪现。
1998年11月,耗资57亿美元、号称“在珠穆朗玛峰峰顶也能保持通信”的铱星通信系统闪亮登场,66颗近地卫星覆盖全球的阵容令世人瞩目。可是,它每分钟7至9美元的话费、3500美元的通讯终端设备,却只能让普通消费者叫好不叫座。一年后,铱星公司只有5.5万用户(有资料说仅有万余户),而它要实现赢利至少需要50万用户。铱星公司资不抵债,只好匆匆破产。
于是,这项20世纪规模最大的科技创新项目之一,终于在不到一年的辉煌之后,以最惨重的商业失败记录而收场。
2001年,破产的铱星公司被新的股东以2500万美元收购,由通用电气公司的部门总裁毕加索担任新铱星公司首席执行官,当时人们还看不到未来的结果将会怎样。
早先,铱星在移动通信还没有在公众中普及时出现,争取的是“全球商务旅行者”,结果在市场竞争中惨遭失败。毕加索上任后,铱星的主要用户变成了大机构和大公司。“9·11”事件之后,美国国防部成了铱星的头号用户,每年支付3600万美元,铱星的生意从此欣欣向荣。据笔者了解,铱星正在准备重回中华大地。
此外,新铱星公司的客户还包括海运、石油、航空等领域的跨国集团,这些都是普通的移动通信无法涉足的领域。铱星市场策略的这个转变,也许就是我们在媒体上很少看到它的原因。
去年,最令新铱星公司股东们高兴的事情,是铱星的有效寿命不是原来所说的7年,而是从现在算起还有10-12年。算上仓库中的10多颗备用卫星,铱星的运营成本只有原来估计的10%。
像铱星这样的科技创新,暂时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并非绝无仅有。回顾这一切时,笔者突然想起,我们在互联网的发展上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当年提出“中国离信息高速路还有多远”的响亮口号时,预设的市场对象是普通消费者,但在当时,普通消费者面对高昂的上网费叫苦不迭,对“高速路”的热情自然有限。而在今天,斗转星移,互联网已然普及到了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夜深人静,当我们抬头遥望在近地空间运行着的那66颗“铱星”的时候,自然也不应当忘记那成千上万的互联网先驱者当年的奉献和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