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吴祖光与《清明》杂志

刊痕
2003-04-24 来源:光明日报 谢其章 我有话说


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先生,在清明时节,离开了我们。满怀哀思的人们首先想到了吴祖光留给我们的名剧《风雪夜归人》,喜欢搜集旧刊的我,首先想到了57年前吴祖光主编的《清明》杂志。人去刊在,阳春三月话清明。

1946年元旦那天,吴祖光乘飞机由重庆飞南京转往上海,此行是受《新民报》总经理陈铭德之请,到上海编辑《新民晚报》的副刊《夜光杯》。此前吴祖光曾在重庆编辑《新民晚报》副刊《西方夜谭》。到了上海之后,吴祖光很快联系到了曾在四川成都同甘共苦谊同兄弟的画家小丁(丁聪)。丁聪是老上海,地情人情都熟,给吴祖光介绍了许多新朋友,其中即有吴祖光“后来终生难忘的朋友”:唐云旌和龚之方。

唐云旌笔名大郎,人称唐大郎,典型的江南才子,人称“江南第一枝笔”。龚之方散文写得好,还有组织能力,当时正和唐云旌一起办《海风》报。后来龚之方提议叫丁聪和吴祖光合编一份综合性的文艺刊物,要求图文并茂,有彩色封面和插页。吴祖光听说是与丁聪搭档并肩作战,十分兴奋,丝毫未加考虑就同意了。

给刊物取个什么样的名字好呢?又是吴祖光没有多加思索便打算叫《清明》,丁聪立即同意。吴祖光说:“把我们的刊物叫做《清明》,一方面是迎接这个当前的节气,另一方面是为了表达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终会出现和平兴旺政治清明的一种美好愿望。”龚之方在红尘十丈的上海闹市中心西藏路上,给吴祖光安排了一个闹中取静、设备豪华舒适的编辑部——“里外两间,地上铺着很厚的地毯,宽大的皮沙发,一张开会用的长条桌上覆盖着绿色的绒台布;里间屋有一张很大的墨绿色玻璃面的钢制大写字台和保险柜,红木的琴几上放着青铜的佛像,瓷花瓶等古文物。”在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吴祖光每天半天在这里办公,另半天去圆明园路的《新民晚报》办公。

1946年5月1日,《清明》创刊号问世。“清明”两个美术字顶在封面最上端,封面画是叶浅予画的“印度献花舞”。没有“发刊词”,吴祖光以“编者”的署名写了一篇900字的《清明题记》,表达了对那些“接收大员”发国难财的愤怒——“8年前抗战开始时,我们对国家的希望是殷切而热情的。意外在百战之后的胜利前夕,那热情却是比例地降低了。胜利后的今天,我们的心情更是濒于绝望的程度。举国之内一片哀哭与垂危的呼救。胜利的果实不属于吃苦受难的人们;只看见那些狐鼠与猪狗炙手可热,骄傲不可一世。”吴祖光的凛凛正气始终闪耀在他奋斗的一生。

《清明》也确实做到了图文并茂,王琦、陈荒煤、章西、黄永玉的木刻;张光宇、张乐平、张正宇、叶浅予的大幅插画;吴作人、庞薰琴的封面画。尤其是丁聪的大幅漫画《花街》,更是成为漫画史上的名作。撰文的作家有:凤子、郭沫若、陈白尘、夏衍、袁水拍、老舍、徐迟、冯亦代、师陀、吴祖强、郁风、骆宾基、靳以、田汉、茅盾、戈宝权、安娥、臧克家、赵超构……《清明》只出版了4期便停刊了,像春天那么短暂,却名垂刊史,活在读者心中。

1997年初,北京市举办首届藏书明星户评选。在发奖大会上,我荣幸地见到了吴祖光先生。他亲切地微笑着隔着桌子对我说:“你喜欢藏书吗?很好很好,我的书太多了,都没地方放,你要用随便拿好了。”可惜的是那天我没有带上旧藏的《清明》请吴老签个名题上几句话。又过了几天开了一个规模更大的表彰会,我想请吴老签个名,可能是太疲倦了,吴老竟在椅子上睡着了。我终于未能如愿地在《清明》上请吴祖光先生写上几句话,太遗憾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