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洋一号”首次横穿太平洋

2003-04-2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林英 我有话说

多项首次和第一

装备一新的“大洋一号”远洋科学考察船于本月10日驶离青岛,前往太平洋国际海域,执行我国新一轮大洋科学考察计划。据此次科考首席科学家初凤友博士介绍,此次科考不同寻常,从考察内容到装备、试验水平,“大洋一号”载负着多项首次和第一,此次远航标志着我国大洋科学考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首次之一:这是我国第一次横穿太平洋的综合性科考活动。此次科考为期8个多月、预计航程2万7千余海里。为了顺利完成“十五大洋科考计划所提出的各项任务,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投资1亿多元人民币,用了一年的时间,对“大洋一号”进行了现代化改装。该船增装了动力定位系统和关键调查设备,对实验室进行统一布局和建设,构建了船舶现代化计算机网络系统,提高了通信、导航和驾驶能力。现在该船的航区为无限航区(冰区除外),能够在太平洋及世界其他大洋进行综合的地质地球物理、海洋环境等海洋资源调查研究和深海设备试验。

首次之二:在考察中将全面检验近两年我国深海高技术的新成果,首次使用水下机器人和有缆机器人作业。该船装备有深水多波束系统、浅地层剖面仪、声学多普勒剖面仪、超短基线定位系统、底栖声学拖体等声学探测系统,可采用多波束精密探测、深拖、海底摄像及高精度声学探测技术,进行水下机器人工程试验、深海浅钻等设备的海上试验。

首次之三:第一次在国际海底区域进行重点寻找富钴结壳资源的勘察工作,为下一步圈定具有商业开发潜力的区域提出依据。据专家介绍,钴是生产高能电池必需的金属元素,同时又是航天航空器发动机喷气装置所需耐高温材料的重要元素,但是地球大陆上钴的含量极为稀少。在近年来的国际海洋科考中,科学家们发现在海底1000-3000米的山区富集着钴结壳。由于富钴结壳分布区水深较浅,钴含量特别丰富(比陆地原生钴矿高几十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因此成为继多金属结核之后各发达国家竞相争夺的对象。“十五”期间,我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目标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国际海底区域圈定一块满足商业开发规模资源量要求的富钴结壳区域。

首次之四:第一次对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进行专门航段的调查,争取寻找到热液喷口。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是1974年才被人类发现的,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在几千米深的海底,有100-300摄氏度的热液硫化物直接喷出,这首先对原有的地质成矿理论提出了新的质疑。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外国科学家还在高达100摄氏多度的热液喷口附近发现了生物,这更为生物、基因科学家们提出了全新的研究课题。目前,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国家在大洋科考中找到了热液硫化物。

此外,这次科考还将对深海生物基因资源进行调查、采集、分类、保藏,为我国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深海基因资源研究实验基地,研发深海基因分子造作技术,筛选出若干具有开发价值的深海基因,做好“开源”的准备,建立我国7.5万平方公里的专属勘探与开采区域的环境调查、监测和评价体系。

勘查海底资源

随着陆地资源的日趋枯竭和人类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海洋成为21世纪人类获取资源的重要领域。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开始投入巨资对洋底的多金属结核资源进行勘查,对世界海底资源谋求再分配。

1999年3月,我国在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获得了7.5万平方公里的具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商业开采权的多金属结核矿区,这一矿区不仅是我国海洋权益的进一步拓展,更使我国拥有了一块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十五”计划》中,将大洋勘查开发活动由单一的多金属结核资源,拓展为面向国际海底多种战略资源。新《计划》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而且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开辟了战略金属新资源,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