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4月12日《光明日报》“读者”专栏《请给贫困地区中小学更多关爱》一组文章后,对其中所反映的问题深有同感。因为我的女儿也有一段为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寻找电脑的经历。
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做环保志愿者的女儿,由于参加环境教育等活动,近年来几次走出北京去偏远和贫困的乡村。在那里,她感受到了乡村环境的清新宁静,乡村孩子的质朴好客,但是感触最深的还是那里的贫穷落后,尤其是孩子们学习条件的简陋。每次回来,她都要四处托人,希望从一些公司、机关收集几台淘汰电脑,经过必要的维修调试后捐赠给那些贫困山乡的孩子们。经过多番努力,碰了多次钉子之后,虽然一无所成,但她弄明白了两点:一是在很多较大些的单位,闲置的“过时”电脑确实不少。二是要想“挖”出这些设备捐给贫困地区是件难上加难的事情。
不同的单位,回答的理由各不相同,但九九归一,似乎都是难负“财产流失”的责任。尽管陈旧设备白白占用着场地空间,但任何时候任何人来检查,都可以做到账物相符,单位领导自然心里踏实。而一旦将旧电脑捐出,难免有人会心生疑问,甚至可能招致“以权谋私”和“国有资产流失”的质疑。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怪现状:一方面是贫困地区孩子对现代科技望眼欲穿,另一方面是城市里陈旧电脑设备大量闲置。同样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电脑技术更新换代的加速,这个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平心而论,领导的顾虑也不难理解。各单位考虑问题要周全,不能为一时的兴奋而忘记政策。就说这废旧电脑的处理,如果真的让大家随意处理给贫困地区,那么打着这个旗号借机谋私的事情,就很难避免。但是,这就能构成漠视矛盾而无动于衷的理由吗?正如文章中所言,这件事在向全社会呼唤一种长效机制和专门机构(比如企业、事业单位财产管理办法的相应改革),就像当年产生希望工程时那样。与传统的希望工程相比,这个“电脑希望工程”(姑且这样称呼它)可能会有两点不同:从不利的方面说,它比希望工程更复杂(比如会涉及不少电脑维修方面的业务);从有利的方面说,它不需要城里人牺牲自己的切实利益,反而会为他们腾出很多可利用的(办公或仓储)空间。贫困乡村的孩子们在眼巴巴地盼着电脑,我们难道不该想想办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