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学批评的“九多九少”

见仁见智
2003-05-07 来源:光明日报 韩宇宏 我有话说

近年来对于文学批评的议论不少,且以指责和批评居多:诸如“缺位”、“失语”、“逃亡”、“庸俗吹捧”、“新词儿泛滥”、“红包批评”、“酷评”等等,不一而足。在我看来,某种不良现象如果已成为较普遍的风气,那么,与其对这些现象、这种风气展开批评,进行道德谴责,不如对其产生的多方面原因做点儿分析,或许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在我看来,文学批评存在着“九多九少”:即赞扬多,批评少;叙述(包括对故事情节的复述)多,分析少;思想内容谈论多,艺术手法说得少;直观感悟多,逻辑推理少;精英文学评论多,大众文学议论少;就事论事多,规律概括少;模糊描述多,准确定位少;既定理论(包括国外最新的思潮理论)运用多,基本理论创新少(如果不是完全没有的话)等。

这些都是仅就文学批评本身而不涉及批评家个人的道德修养及主观情感态度的概括。显而易见,延续至今的这种“九多九少”现象,无论对读者、作者,对文学的发展还是对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的学科建设,乃至于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建设与积淀,都是没有助益的。改变这种令整个文学批评界汗颜、令社会不满的状况,的确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主要的还是靠批评界自身。批评家首先要克服浮躁心态,要静下心、沉下气来阅读、研究、体味作品,深入研究一切重要的文学现象,努力把握规律性。如果说作家是人类精神家园、灵魂净土的守望者,那么评论家就应是人类良知的守护神。在文学边缘化的时代,评论家更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清苦,守得住良知。其次,评论家需要改变思维方式,既要改变传统的直观感悟式批评思维,也要改变近现代以来重思想评判、轻艺术分析的思维惯性。其三,批评家要努力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学识,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应学会把深奥复杂的问题说明白,而不是如时下的许多理论家那样把明白的问题说糊涂,说得人瞠目结舌、一头雾水,以显自己的“深刻”、“古奥”、有学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