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关企业话题的图书日渐多了起来,它们或论商战之道,或谈管理心得,或传企业精英,不一而足。今天,我们选择了其中3本,刊发其相关书评,其中两本是以国内著名企业为背景写作的,但我们认为,它们所谈论的话题对中国其他企业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有时,在乘风破浪、高歌猛进之际耳边响起的警示,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对一个人来说如此,就一个企业而言,亦然。而大卫·尤费的《柔道战略》或许可以为总体上仍处于成长期的中国企业提供些许“以小博大”的“法门”。
《联想喘息》是本很奇特的书。它写的是中国电脑制造业的龙头企业联想集团。它的奇特,在于两个方面。
首先,一个企业的故事,要么由外人来写,要么由企业内部的人写,而本书作者对于联想公司来说,却既不是外人也不是“内人”。吕彤做过将近十年的记者,2000年初投身联想FM365网站。两年后联想战略调整,网站名存实亡,吕彤又恢复了自由身。由于这个经历,构成了作者奇特的观察视角。写企业的书可谓多矣,除非拿了企业好处,外人来写多半是批判的多,而“内人”则不免一味歌功颂德,纯粹变成了宣传品。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些从企业内部“叛逃”出来的人,一旦变成外人,只有骂得更狠。其实,一个值得拿出来批判或者赞颂的企业,绝非仅仅是批判或者赞颂那么简单。
如果吕彤是属于上述情况,那么我认为,即便他文笔再漂亮,思想再深刻,也是不值得由我来写书评的。因为我对企业压根没有兴趣。我惟一感兴趣的是揣摩作者肚子里的小算盘,也就是他到底想干什么。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直到把书读完,我依然没有答案。
我啰嗦了一大圈,无非是想说,如果你是作者,写作的分寸恐怕是很难拿捏的。记者的职业本能是批判,更由于互联网大势低迷加之联想集团在此领域进退失据,明显是联想负我,就更要批判。但在另一方面,由于作者对联想的仰慕之情尚在,何况自己还持有人家的股票,难道肯于为逞一时口舌之快而断了自家的财路?因此,以这种很别扭的身份写出来的东西,写不好当然会很别扭,而一旦写好了,一定非常奇怪非常有趣。那么究竟属于哪一种,我不好在这里代替读者下判断,但我可以透露一个细节,作者是为该书请了法律顾问的。
第二点奇特在于该书的叙述角度。以我个人有限的阅读经验,绝大多数写企业的书都是高开高走的,也就是试图采取某种全知全能的神的视角。外人来写,很难深入企业的微观层面或者说具体操作层面,采取俯视的全知视角也属于无奈,当然多半那只是一个伪视角。“内人”来写,真正的企业内部人士,出于种种顾虑,自然要把注意力集中于企业高层,偶尔涉及基层,无非点缀而已;叛逃出去的人,除非自己原本属于企业高层,否则再回头写这个企业是不会有人乐意去读的,出于商业考虑,也只能采取类似全知全能的视角,似乎一切尽在掌握。此外,这也是读者的阅读要求使然。你读一本书,写一个企业的,如果读完后却感到无法“全面了解”这个企业,你难免也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但是我要说这是一种偏见,因为那种为了迎合读者而采取的全知视角,本身就很可能是一个伪视角。外人就不必说了,而那些企业的叛逃者,设想若他们能够全知全能,大概也就不必“叛逃”了。他们顶多是掌握了企业的一些核心机密或者内幕,但这与全知全能完全是两回事。他们的价值更多是猎奇和爆料。
但《联想喘息》不同。作者并非高层人士,供职期间只是联想集团一个基层的部门经理,因此他所能采取的视角,必然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而只能来自基于这个工作岗位的观察。尽管作者对联想的企业精神和运作机制多有论述,但是他并不讳言,很多事情、很多决策,尽管与他息息相关,但他并不知情。我以为这是一种难得的诚实态度,也是来自一个记者的职业习惯:只写你看见的,决不做无端的猜测。另外,由于本书的体例是报告文学,由于上述特点,我以为作者为打破这个体裁近年来的低迷状态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尝试。报告文学的衰落,很大程度上与“文学”有关。一般作者们太注重文学这个特征,不惜夸张、想象乃至编造事实,使得报告文学的公信力严重下降。但是在《联想喘息》这本书里,至少我看不到夸张甚至编造的痕迹,只有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老实态度。
这是一本描述企业基层运作的难得一见的好书。之所以称为好书,也是因为肯于从这个层次深入企业的作者太少了。
《联想喘息》吕彤著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