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朗的天——1937-1949解放区木刻版画集》,曾得到美术界的好评。接着,《寒凝大地——1930-1949国统区木刻版画集》相继出版,两者合并为《中国现代版画经典文献》。这套书分别获得了第八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第五届国家图书提名奖、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最近,该出版社又出版了《新中国艺术史》系列著作,看到这套从策划到完成仅一年多时间、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壮观的巨著,令人十分振奋。为此,我请李小山先生(湖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邹跃进先生(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谈谈策划这套系列著作的一些基本想法。
邹跃进首先说,这主要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考虑的。他说,我与李小山主编的《明朗的天——1937-1949解放区木刻版画集》,实际上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美术事业的一次集中展示,并且正是在解放区期间,也就是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由此开启了我后来在《新中国美术史》中所称的“毛泽东时代的美术”。为了进一步研究和阐释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美术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也为了在美术史学上完成“毛泽东时代的美术”这一新的史学范畴的构造,李小山先生、李路明先生和我又开始策划一本与《明朗的天——1937-1949解放区木刻版画集》有学术逻辑关系的《新中国美术史》。
李小山接着说,经过进一步的论证,也即通过了解美术之外其它艺术门类的出版情况,我们感到出版一套“新中国艺术史”的系列著作,无疑具有填补美术空白的意义,这样做也比只出一本美术史更具冲击力,毕竟各艺术门类是相互关联的。
基于《新中国艺术史》的学术价值,我请两位先生进一步谈谈在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色。邹跃进说,“新中国艺术史”的几本书,包括我自己写的《新中国美术史》,我以为在学术上还是有一些独特的思考和探索的。如诸位作者都把新中国艺术看成是一个在与相应的意识形态、艺术体制、身份认同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中生成、发展和建构的过程,这样一种基本的学术立场,使作者们书写各自的艺术历史时,在力求还原历史的基础上,既准确把握新中国艺术发展的主线,又展示其发展过程中复杂的含义和丰富的内容。李小山认为,除了某些共同的学术追求之外,撰写“新中国艺术史”的五位作者,也都根据自身艺术门类的特殊性来描述和分析它们的形成过程,进而阐释它们在新中国艺术发展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如尹鸿在研究方法上,强调了电影的修辞系统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以具体的电影艺术作品为例,对电影在建构意识形态所起的作用给予了深入细致的阐释。撰写《新中国戏剧史》的傅谨,则重点研究了文革前十七年中国戏剧发展道路的艰难与曲折,由此凸现了戏剧的民间性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一个特定的视角揭示了中国传统戏剧在历史进程中的境遇和命运。而冯双白在《新中国舞蹈史》一书中,则以一个理想的舞蹈艺术概念为标准,把新中国舞蹈史放在整个中国舞蹈的历史中,来考察它的进步发展与经验教训。
最后,邹跃进先生谈道,在《新中国美术史》中,我提出了“毛泽东时代的美术”,这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时期。我认为,我们现在已有条件对这一具有独立意义的美术史进行学术上的研究和探讨。另一个我在《新中国美术史》中关心的问题是方法论和史学观,这几年我有些思考,也做了一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