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非典对我国经济有何影响

2003-05-1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玉玲 我有话说

杨帆:1951年生于北京,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

记者:突如其来的非典,除了对平静的生活带来风波外,它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

杨帆:应该承认,这次非典的危机比1998年大洪水和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因为它直接威胁到中国最大的都市圈:广州,香港和北京,或许还有山西、内蒙古等地方。应全面反思非典瘟疫流行的深层次原因,全面估计其影响。要说非典对经济的破坏性,旅游业首当其冲。假设减少2000万人外出旅游,每人少消费1000元,就是200亿元。旅游行业消费乘数极高,在国际为7,即旅游者每消费1元钱,可以带动7元社会消费。在中国乘数为5左右,因此200亿元旅游收入的减少意味着1000亿元消费需求的减少。其他方面如航空和会议经济的损失类似于旅游。既使医药和通讯收入大幅度增加,其总量和乘数效应却远低于旅游和航空业。

记者:我国抵抗此番灾难的实力如何?

杨帆:2003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发展达到1997年以后历史新高峰:延续了2002年经济增长加速的势头,经济增长率达到9.9%。首先是房地产、汽车、电子信息三大类消费品需求旺盛;带动投资需求;外商实际直接投资增加56.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0.5%,可望稳定地走出通货紧缩。货币供应量增加18.5%,成为经济高速扩张的重要特征。即使是伊拉克战争,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这就表明了中国与非典战斗的经济实力,而且,虽然说非典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毕竟是有限的。许多人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了新的“20年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在9%以上,就是说可以长期保持这个水平。前几年由于结构性原因,现实增长率没有达到潜在增长率,所以才有设备闲置与失业并存,资金外汇过剩与内需不足并存,外国实物资本流入与国内货币资本流出并存的现象。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却没有资金外汇双缺口;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中国都能够保持35%以上的储蓄率,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多年顺差所形成的国内资本净流出,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说明经济增长确有潜力。随着国内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外资加速进入中国所造成的财富增长,如果能够积极主动调整结构,中国经济一季度达到10%的增长率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中国经济增长是有其内生能力的。

记者:这次非典,对中国经济社会有何启示?

杨帆:危机是客观存在的,需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去抵御。中国经济增长的真正隐忧在于,经济增长没有扣除环境生态损失,这在人均资源缺乏,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中国是不能不考虑的,要切实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就非典而言,基本控制以后,应该尽快恢复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即使再出现反复也不应该轻易停顿下来。控制非典蔓延最根本的是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人人皆参与其中。

从产业发展来说,非典将促使医药,信息产业、新经济、政府和社会组织有一个非常大的发展和提高,使全民族处于一种“认识危机和反危机”新精神状态之中。不能只讲经济效益,忽视社会公平和国家安全。现代社会处理危机的不利之处,就是经济联系过于复杂,信息过于发达,经济与社会生活过于敏感,一有风吹草动,牵一发动全身。管理者处理危机的能力和民众适应危机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此外,还需要更多的国家财政拨款与社会赞助。国家和社会应给概率中的不幸者提供保险,我们国家对于非典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就相当于保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