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最近从上海交通大学了解到,自从实施“985工程”建设以来,上海交大三年内增加重点建设投资12亿元,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硕果累累,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数字化大学”教学设施基本建成,学校管理实现了现代化,尖端科研与新技术开发应用也不断取得新成就。今天,这所百年名校生机勃发,正向着世界综合性一流大学的目标大步迈进。
有着107年建校历史的上海交大,上世纪50年代的全国院校调整后,一度变成比较专门的工科大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交大重振雄风,至80年代学校基本恢复了原来的学科结构。经过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的重点建设,学校确定了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一流理科为基础,以强大的工科和医科为主干,发展管理、农学、生命、人文、法学等各具特色的学科的建设目标。实施“985工程”以来,上海交大初步建成综合性大学的框架,目前拥有55个本科专业,14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5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3个硕士点,有16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16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上海市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卫生部、交通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863”国家高技术网点实验室。另有国家基础人才培养基地2个,以及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和国家级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等。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王宗光说:“学科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我们要优先发展那些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和条件、有可能发展壮大的学科,同时重点扶持那些国家经济、科技和文化急需且有利学科布局结构调整的学科;加大投入,激励一些学科超常规发展,并通过已有文科与理工科的交叉融合,来生长新兴学科,占领学科前沿,形成学科特色。”
据了解,上海交大通过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发展。现在,交大拥有一线专任教师2060名,比三年前增加了500余名。其中教授567名,两院院士20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2名,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从三年前的19%提高到现在的40.78%,专任教师平均年龄40.89岁,在站博士后230名。在23位长江学者中,有15人是近三年引进的,其中国外直接招聘的有7位,国内其他单位引进的8位。他们上岗时的平均年龄为40岁,最年轻的仅为32岁。上海交大人才高地的优势日益凸显。
如今,交大的两院院士和优秀中青年拔尖人才成为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为调整学科布局和促进学科交叉,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01年上海交大教师人均发表论文数为2.18篇,全国高校排名第1位。交大的科研经费已连续几年保持全国高校第三位;发明专利申报数近年来迅速增长,2002年名列全国高校第二位。
上海交大把“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作为“985工程”建设中的重点项目。学校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基础实验教学基地,在校研究生总数从2000年的5600名增加到目前的近万名。2002年初,上海交大开始实施全面学分制改革,学生在选科、选课、选师、选时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学校着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8月至2002年11月间,公开举行的全校性学术报告超过400场次。交大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内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也成绩斐然。2000年以来,上海交大学生在一系列国际、国内科技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曾被誉为“东方MIT”的上海交大,历史上就与世界名校有着密切联系,如今,这一传统被发扬光大。上海交大积极开展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与交流,向着更深层次发展。三年来,交大先后与美国密西根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柏林工大、悉尼大学、伦敦大学、加拿大UBC等大学开展实质性合作,使学校的教育国际化迈出了坚实步伐。校长谢绳武说:“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办学道路,不仅为我们积累了办学经验,而且树立了中国高校在海外的良好形象,为中国与外国的经济往来、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交大的留学生教育也飞速发展,留学生总数从2000年的970人,增加到2002年的1984人,增长了104%。
上海交大始终遵循“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为国家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在“两弹一星”的23名功勋中,就有钱学森等6名交大校友。今天,上海交大正努力朝着世界知名一流大学的目标挺进,这将为中国教育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增添光辉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