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抗击非典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光明视点
2003-05-2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王光荣 陆彩荣 我有话说

2003年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灾难,把中华民族推向了巨大的考验面前。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华儿女同心协力、同舟共济,谱写了一曲曲万众一心抗非典、同心协力渡难关的英雄壮歌。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但同样充满危险的战争。在这场激烈的战争中,医护人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前赴后继,日夜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进一步激发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绚丽光彩。

民族精神,彰显于危难之际

在无情的灾害面前,一幕幕壮阔景象、一幅幅动人画卷,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力量的英雄史诗:

面对汹汹而至的非典疫情,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亲临一线,向全国发出动员令。人们看到,哪里疫情最严重,哪里就出现中央领导的身影:建筑工地、商场、学校、医院、科研机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果断的决策、过人的胆识,带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同非典病魔进行顽强的斗争。

危难中,白衣战士冲了上去!在抗击非典的最前线,广大医务工作者恪尽职守,舍生忘死,顽强拼搏,无私奉献,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邓练贤、叶欣、钟南山、姜素椿……在这些置生死于度外的医务人员的感召下,千百万普通的中国人,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筑起了一道抗击非典的钢铁长城。

处处真情涌动,处处团结一心。抗击非典的斗争,使全国人民紧紧凝聚。一位已在医院坚守20多天的医生说出她的感动:女儿给她来信,让她放心。女儿放假在家,老师和邻居经常来看望,还送来水果和饭菜。有的同学专程赶来,陪她打球聊天。看至此处,这位在危险和劳累中从未流过泪的医生,热泪长流。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进一步得到升华。4月22日下午,北京市场出现市民集中购买生活必需品现象,部分商品脱销。北京需要支援!这一信息传到周边省市后,从天津、黑龙江等省、市组织的3500吨大米、200吨面粉、50吨食油在两天内迅速调运进京。

北京小汤山,几天前还是一片麦田。从4月24日拂晓开始,4000名建筑工人、500台施工机械开拔到这个没有饮用水、没有宿舍的工地。仅仅7天,这里就奇迹般诞生了一座拥有1000张床位、全国最大的专科传染病医院。而来自军队和武警的首批医护人员,在接到征召命令后6个小时内就踏上了征程。

这是何等伟大的民族精神!北京首都儿科研究所外科手术室护士长胥焰在即将奔赴抗击非典第一线时,深情地写道:“我感动,我们众志成城!我们的生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无论是总书记、总理还是普通的老百姓,我们都一样心连着心。我知道无坚不摧的民族精神被激发出来了。我想说,我自豪,我是一名中国人。”

民族精神,给我们必胜的信心

“民族精神让我们万众一心!”

“民族精神给我们必胜的信心!”

在各种场合,记者总能听到这样发自肺腑的言语。在惊叹于它的伟大力量的时候,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它的力量缘何如此巨大,危难时刻,亿万人民能在它的感召下,迅速筑起了一座“钢铁长城”?

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吴潜涛教授。“民族精神是民族的守护神,它的存在与否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生存死亡。因此,人们常常把它作为民族魂的代名词使用。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如果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民族品格,就不可能成就伟业,更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吴潜涛说。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形成、不断发展和丰富的,为本民族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体现。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具有亲和力和融合力的民族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保持生命力的源泉,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功能。”吴潜涛说,大家已经注意到,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民族精神的感召,能使方方面面的社会力量迅速动员并凝聚起来,大家众志成城、团结协作,在危难面前显示出一种可贵的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当非典病魔袭来,从城市到乡村,从沿海到内地,从科研和医护人员到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能广泛动员起来,紧急行动起来,全身心投入到这场抗击非典的攻坚战中。在医院,医护人员们能打破专业的区分,竞相走上防治非典第一线;在社区,热心的街坊邻里能主动承担起为隔离区人们作好生活保障的责任;在各个企事业单位,人们能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工作,保护自己,也关爱他人。

“民族精神也有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抗击非典所迸发出的新的精神力量,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光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继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党在长期的实践中,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98抗洪精神”,都是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体现。

李光认为,抗击非典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的生动体现。它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将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抗击非典形成的民族精神中最具时代特征的是,它给民族精神注入了“求实探索的科学精神”内涵。这精神体现在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和科学有效的管理之中,体现在科技人员艰苦专注的科技攻关之中,也体现在公众对科技的信任和运用之中。

民族精神,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法宝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谈到文化建设时强调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应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陆建华指出,当前,民族精神已成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纵观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国防等方面的较量,其背后无不体现了科技、教育、文化和国民素质等方方面面的较量,而这种较量的实质就是民族精神与物质财富紧密结合的综合国力的整体较量。因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来说,要在未来世界范围的竞争中立于不败,就必须要把保持强大的精神力量与创造强大的物质财富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坚定战胜种种困难夺取胜利的信念紧密结合起来。

据了解,世界各国近年来都非常重视民族精神的培养。许多国家都强调学校德育对于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把学校德育视为重要的战略任务。1989年,美国课程发展与管理委员会提出报告,强烈要求加强学校道德教育,认为德育与学校整体课程是不可分割的,应把德育贯彻到整个课程体系中,使德育成为学校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日本召开了“加强道德教育全国大会”,提出德育工作是关系日本21世纪命运的关键,德育应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

吴潜涛认为,在未来大体20年的时间里,我们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实现上述各项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基本实现现代化,必然要面临大量的外部压力和自身困难,甚至还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而我们要战胜各种压力、困难和风险,就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抗击非典的斗争实践再次证明,民族精神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的强大动力,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法宝。越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关头,全国人民就越是需要中华民族精神所具有的非凡的凝聚力。有了这种凝聚力,我们就能够战胜前进中的一切困难,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