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6月3日电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努力,由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院士和钱小红、张学敏研究员领衔开展的SARS病毒蛋白质组研究日前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阐述SARS病毒的特性与致病机制、突破SARS现有防诊治水平,将产生重要指导意义;对于系统认识其它冠状病毒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普遍机制亦将发挥借鉴作用。
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向与会者详细介绍了研究取得的七项重大进展:
1.完成了国际上至今最大规模的SARS冠状病毒天然结构蛋白的鉴定,其中M蛋白国际上未曾鉴定,N蛋白、S蛋白的序列覆盖率与报道相近。
2.率先构建了SARS冠状病毒攻击Vero细胞系的蛋白质表达谱。
3.初步揭示了SARS冠状病毒血清(即抗体)型分类的分子基础,证明S蛋白质中被国内外学术界广泛推测的某些糖基化位点未发生糖基化。
4.从蛋白质水平首次精确测定完整N-蛋白的分子量,证明N-蛋白不存在推测的磷酸化修饰。
5.发现了N蛋白在宿主细胞中存在多种裂解产物,对已有国际报道“N蛋白不存在裂解”的结论提出了质疑。
6.发现了S蛋白与M蛋白存在罕见的强相互作用,而且这种相互作用不能用常规变性剂解离。
7.用SARS康复病人的血清从SARS冠状病毒中成功鉴定出三种天然的病毒抗原蛋白质,从而对“SARS病毒对人体的抗原性主要为S蛋白产生”的已有共识提出需重新斟酌。
据介绍,蛋白质是基因功能的真正执行体,只有全面研究病毒基因组所编码的全套蛋白质,即病毒蛋白质组,才能真正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为病毒的有效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更为直接的科学基础。开展SARS病毒蛋白质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重大的战略意义。研究所建立的技术平台及关键技术对于我国应对未来可能的新型未知病原体的侵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