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来,北京SARS疫情危急。4月22日,北京安贞医院接到上级命令:组建一支由麻醉科、放射科、内科医师和护理人员组成的医疗队,支援北京地坛医院。命令下达,各个相关科室迅速行动起来。
放射科党员吕飚,是年轻的主任医师,他的妻子也是医生,随时可能上一线,家中孩子年幼,但他把个人的困难放在一边,积极报名到抗击非典第一线。放射科李铁铮医师新婚不久,作为党员的他也毫不犹豫报了名。神经科张华、内科戴文龙、麻醉科吴宪宏等医生都主动申请,加入到抗击非典的行列。护理人员报名更是积极踊跃,仅半天时间,就有80多名护士报名。
对于广大医护人员来说,医治非典有相当大的风险:任何医疗操作都需要与病人密切接触,都有可能被感染。特别是对于来自综合性大医院的医务人员来说,以前很少跟传染性疾病打交道。但是面对风险,安贞医院的医护人员没有畏惧和退缩,虚心求教,在学习做好科学防护的前提下,全身心地投入到救治病人之中去。
5月2日晚上,护士林洁值班。当她巡视到07-2床时,发现病人的吸氧面罩放在一边,而病人此时的氧饱和度只有92%。她急忙帮助病人戴好吸氧面罩,并调大了氧气流量,观察了10多分钟,待病人的氧饱和度恢复正常,她才放心地继续巡视其他病房。
当她巡视一遍回来,再次来到07-2床时,发现病人的吸氧面罩又掉在一边,氧饱和度也降了下来。如果氧饱和度继续下降,后果将不堪设想。她试图再帮助病人将吸氧面罩戴好,但病人躁动不安,吸氧面罩随时可能脱落,她只好站在病人头侧,用手扶住病人的吸氧面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病人吸氧,才能维持病人的氧饱和度。她当然知道,这个重症非典病人每一次呼吸都有大量非典病毒排出,在靠近病人呼吸道这么近的地方,每多站一分钟,就会增加一分被感染的风险;但她更知道,病人如果不能保证有效吸氧那将意味着什么。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小林的防护眼罩上布满了雾气,汗水从脸颊上流下来,防护服里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但她仍不敢大意,紧紧守护在病人床旁。整整两个小时过去了,病人终于安静下来,能够自己吸氧了,小林才被同事搀扶出病房。
吴宪宏是安贞医院麻醉科医生,也是第一个来到地坛医院报到的外院麻醉专家。感染非典的医务人员中,有许多是在安装呼吸机的过程中被感染的。为降低术者风险,需要有效管理患者排出的气体,并使进气给氧不受影响。
吴宪宏利用自己丰富的学识,协助地坛医院麻醉科王金静主任,完善了特异性呼出气处理装置的设计,并同麻醉科同仁一道,讨论制定了“SARS病人急诊手术的麻醉”方法、“SARS病人急性体外氧合技术”的应用、“无创呼吸机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理论性很强的工作规范,组织完成了“小剂量肝素对SARS病人氧合影响”的预实验和临床双盲试验;并在麻醉科同仁的协助下,成功开展了SARS病人的漂浮导管监测技术等。他还多次冲到第一线抢救SARS病人,完成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置管、调节呼吸机。他的到来,极大地提高了麻醉科的技术实力。
安贞医院赴地坛医疗队中有一位年轻的医生戴文龙。非典袭来时,结婚不久的小戴,暂别新婚的妻子,义无反顾地冲到了第一线。在地坛医院,他每天早早来到病区,看病人、开医嘱。
几天之后,他突患面神经麻痹症。安贞医院要求小戴马上回院治疗,另安排其他医生替换。但小戴却坚决不回医院。他说:“自己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适应了一线的工作环境,如果换另一个人,还要经过适应过程,也增加了同事们被感染的机会。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已经对我所管理的病人的病情很了解,对病人也已经很熟悉,他们都像我的朋友一样;如果不能看到他们康复出院,我心不甘。”
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坦然的心境。就这样,小戴每天白天作医生,在医院管理病人;到了晚上做病人,在所住的宾馆里接受面瘫症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