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百年名校 再展新颜

2003-06-09 来源:光明日报 刘宏达 邓虹 夏斐 我有话说

校园一角


山清水秀入画,花红草绿如春,桂花飘香人醉,人间求学胜境,这就是百年老校——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毗邻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2000多亩,是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风云百年,弹指挥间。华中师范大学是在1903年创办的文华大学(始于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1924年改为华中大学)、1912年创办的中华大学、1949年创办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于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中原大学创始人之一的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学校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发扬了革命文化教育的传统,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1993年江泽民同志为学校九十周年校庆题词:“发展师范教育事业,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学科优势明显科研实力雄厚

华中师范大学现有教职工4000余人,含教授245人,副教授44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8人,是国家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有权自行评审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职称和博士生导师资格。现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3个(物理学专业、历史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中国语言文学和物理等4个专业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有2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69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同时,设有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教育部中南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中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还设有国务院侨办批准设立的“华文教育基地”,设有汉语言国际文化学院,招收外国留学生。目前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其中研究生3000多人,基本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完备的高师教育体系。

科研是华中师范大学的一大优势。华中师范大学下设18个学院,9个系部,50多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设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中心、分析测试中心、10个语言实验室和53个专业实验室,拥有一批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还办有出版社,有13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挂靠30多个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学会、研究会,学术研究氛围浓厚,形成了文科、理科、教育科学三大研究格局。学校教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全国高校首届、第二届成果评奖中名列第13位和第10位,理科科研论文“SCI”源刊与收录率连续9年名列全国高校前40位。

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本科教学是大学发展的生命线。在本科教学上,华中师范大学努力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人才培养思想,突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优化,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及其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行学分制,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分制;实行选课制,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选课,在一学期内有两位以上的教师同时开设同一门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听自己认为满意的课堂,对覆盖面较大的全校性的必修课,由学生根据“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自主选择课堂,学生既可选修本专业的选修课,也可以选修其它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实行主辅修与双学位制,学生在校期间,除主修专业外,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就业的考虑,选定其它高校某一专业(武汉地区7所部属高校实行联合开设跨校辅修课程)或本校其它专业作为自己的辅修专业,并可根据修读情况申请第二学士学位。

在学生管理方面,华中师范大学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建立和健全了一系列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进行严格的管理。比如星期天晚点名制度、文明寝室建设制度等。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也颇具特色,政治辅导员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寝室、学生课堂,政治辅导员与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与学生交心谈心。此外,华中师范大学还加强学生网络德育工作,加强对学生上网的管理和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女生、贫困学生、新生、毕业生等不同的群体有针对性的加强教育,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和支持。

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必须。华中师范大学紧扣时代主题,结合自身实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采,学生社团活动十分活跃,一年一度的“桂子山艺术节”、“桂子山科技文化节”、“一二·九诗歌大赛”、“社团文化节”、“读书节”、“师范生十项全能竞技”以及“名家名师讲坛”、“名人名作进校园”等活动成为闻名遐迩的素质教育载体。这些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在武汉地区颇具影响,而且为学生培养、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展现艺术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校组织的“纪念《黄河大合唱》六十周年暨迎新世纪万人演唱会”,是一次集思想教育、艺术创作、文化传播为一体的大型校园文化活动,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华中师范大学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目前拥有10余栋现代化教学楼,建有多个体育场馆;建有两座图书馆,馆藏面积14000余平方米,藏书210余万册,并具有先进的“校园文献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学生宿舍设施齐备,20余栋宿舍楼全部实行公寓化管理;学生食堂是湖北省高校标准化食堂,为全校师生提供良好的生活服务。分布在各院、系、所、中心可供学生学习用的计算机2800多台;已建成与国际互联的校园计算机网络。

学校建立了竞争机制,设立了多项奖学金鼓励优秀学生。一是设立国家奖学金,一等每人每学年6000元,二等每人每学年4000元,而且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可免交当年学费。二是设置了优秀学生奖学金:三好学生标兵每人每学年5000元,师范类优秀三好学生获一等奖学金每人每学年2000元,三好学生获二等奖学金每人每学年1200元,非师范类优秀三好学生获一等奖学金每人每学年2000元,三好学生获二等奖学金每人每学年1200元,三等奖学金每人每学年800元。三是单项活动积极分子奖,奖励类型为学习积极分子、学生工作积极分子、文艺活动积极分子、体育活动积极分子、科研活动积极分子、社团活动积极分子、勤工俭学积极分子,每人每学年400元。此外,还有李玲瑶奖学金、宋瑞临奖学金、“精伦奖”奖学金、“寒窗学子奖学金”、“工商银行奖学金”、“金叶奖学金”,学校各院(系)根据专业特点还设有多种奖学金。学校还设有“优秀新生奖学金”,奖励高考成绩优秀且第一志愿报考该校的学生。凡该校师范类普通本科生,每人每年有400元的专业奖学金。获奖学金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0%以上。

对于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校除帮助其申请助学贷款外,还通过发放特困补助、减免学费以及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等形式来保障学生学习和成才。特困补助: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又无力从事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建立了近千人的特困生档案库,其中大部分每年可获得400—2000元的资助;减免学费:学校对一些学习成绩好、表现好的困难学生,实行学费减半或免交政策;勤工助学:学校现设有近600个勤工助学岗位供困难学生选择,每个岗位每个月100元左右。近几年,华中师范大学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

学生素质过硬就业形势喜人

华中师范大学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作为首要的根本任务,坚持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和动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毕业生以过硬的思想素质,扎实的业务素质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在教育部71所直属高校一次性就业率排行榜上,学校连续3年位居前列并逐年上升:2000年列第12位,2001年列第6位,2002年列第2位,2003年就业形势也十分喜人。学校从强化一个意识,转变两个观念,实现三者结合,完成了华师毕业生从走向人才市场到最终占领人才市场的全过程。

一个意识即人才战略意识。近几年来,学校以教学质量提高为依托,学生科研为突破口,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走出了一条培养优秀毕业生之路。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为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学校强化了学生科研意识,以导师制为机制,以学生参加科研小组、兴趣小组等方式,组织大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和大学生科研立项等活动。近5年来获国家、省级大学生科研成果奖185项,2001年5月,在湖北省第三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华中师范大学以团体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挑战杯”。不仅如此,学校还十分重视“第二课堂”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经常组织系列人文讲座、师范生全能大赛及各种文体活动;积极支持学生文化社团活动,学校学生文化社团一直在50个左右,参加者达5000人次;强化实践、科研、创新三位一体的教育,学校建立了广泛的教学实习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科技活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增强了学生竞争实力。

转变两个观念即转变服务观念和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学校以围绕毕业生就业而开展高质量的服务工作,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中心,全面推进学校的各项改革。学校已形成各级领导重视,职能部门与院系之间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专业教师主动参与毕业生推荐的良好局面。在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不仅为毕业生订阅多种就业指导报刊杂志,还开设了就业指导讲座。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学校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毕业生需求信息的收集,主动与各省市的人事局、教育局联系,收集当地供需见面会招聘信息,组织干部教师走出去推销毕业生,实地了解就业市场,诚恳邀请用人单位来学校挑选毕业生,主动向用人单位发征集需求信息函等。在实现毕业生就业市场形成的同时,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一是毕业生合理准确定位,二是转变职业终身制的观念,先就业再择业,在人才市场中不断把握机遇,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三者结合即国家、社会、和毕业生个人的有机结合,实现互赢。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学校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政策,一是通过网络、会议、讲座等方式将政策公开化,让学生了解政策;二是通过电话咨询、现场解答使政策明确化、具体化,既维护国家法律、政策的权威,又考虑学生个人的实际问题和具体困难。从社会发展和毕业生个人发展的角度出发,鼓励毕业生考研,满足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同时,为毕业生利益着想,做到毕业生个人价值的充分体现,不断调整专业招生规模,积极推进就业市场体系的完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学校以育人为天职,为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奋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上的华师毕业生,永远是华师人的骄傲。

“立德树人,求实创新。”华中师大人并不满足已有的成就。2003年10月8日,华中师范大学将迎来她的百年华诞。全体华中师大人正以昂扬的斗志,为争取把华中师范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型综合性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