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合肥十中高二四班的同学最喜欢哪天的课程,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星期二!因为每周这一天的语文课时间都是在学校阅览室度过。
杨晓娟同学在题为《倒计时45分》的短文中这样描写自己在阅览室上语文课时的心情:“阅览室内的倒计时45分钟似乎是以光速计算的,下课的铃声已在催促大家了,但每个人的脸上却都写满了意犹未尽。于是我们开始期待,期待下一个倒计时45分钟。”
究竟是什么“魔力”让过去并不受学生喜爱的语文课,在这一学期变得如此受欢迎呢?
传统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对课文肢解性的讲析使得语文既失去了活力也缺乏魅力,不喜欢语文课,成了许多同学公开的秘密。合肥十中曾对高一学生进行过新教材课外读本的阅读情况调查,在600名同学中,能够认真全部阅读的仅占5%,勉勉强强读过的占18%,三分之二以上的同学完成情况很不理想。统计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何改变“高耗低效”状况、让语文课回归美丽?老师们把突破口选定在改革阅读教学、发挥学生主动性上。“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创意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学校选择高二、高一年级的5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实验。
既然是实验,就要有比较。高晓荣老师在安排实验班级时,有意在自己任课的两个班中确定一个语文成绩差一点的理科班,有意把进阅览室的时间安排在下午第三节课,而且第二节是体育课。一段时间下来,高老师惊讶地发现了两个“没想到”:一个是没想到课堂秩序会这么好,原来体育课后上语文课,刚刚进行剧烈活动的学生,要好一段时间才能静下心,现在进了阅览室,立刻各就各位,边翻看着读物,边随手记下佳句名言;第二个“没想到”是见效这么快,半个学期的10多节课下来,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改观,期中考试,语文成绩也明显进步。
田雨同学的话也许能够代表成为了学习主角的同学们的心情:“上课可以光明正大地看‘闲书’,再也不要担心。”
“语文课进阅览室”,学生成了学习的主角,老师该干些什么?合肥十中担任实验课教学的语文老师们的体会是: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当好导演。
高二四班是文科班,担任实验教学的王国文老师针对学生语文基础较好的实际,指导同学们在阅读时,把注意力相对集中在自己喜欢的刊物上,并组成阅读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并设计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发表同学们“荐杂志”、“知类文”、“赏奇文”、“谈方法”、“说感悟”,分期结集,让同学们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刘中华老师在指导学生上阅览室上语文课时,把阅读扩展到研究型学习的领域。他根据加德勒“多元智能”理论,把整整一个学期的阅读课设计为“古月照新尘”的大主题,围绕“月亮”,分解出月亮与情感、探索月球、“月”字演变、咏月古诗、月亮与民俗等十几个专题,然后按照学生的兴趣组成相对应的兴趣小组,在阅读过程中,查找、摘录资料,做笔记、写心得,并根据阅读的进程,开展“观察月亮”、“吟唱歌曲”、“演讲故事”、“创作新月诗”、“制作新月报”等活动,不仅对架构立体语文进行了成功尝试,而且在阅读中涵盖了语文、物理、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大半个学期做下来,刘老师的电脑里已经装满了同学们的研究成果。
“语文课进阅览室”,对于学校而言,更多的则意味着在教学资源整合与配置上的嬗变。
阮光厚校长认为,把学生带进阅览室上语文课的教学改革实验,探讨的不是课外阅读问题,而是如何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学习好语文,其主旨是实施资源教学,使语文教学“立体化”,在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和丰富其内涵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他介绍说,合肥十中是安徽省示范高中,近几年来,软硬件环境都得到明显的改善,学校建设的设施一流、功能完备的科学馆,为学校各科教学改革搭建了平台。“语文课进阅览室”,也是因为学校科学馆里配置了200多平方米的阅览场所和5万多册藏书、150多种报刊杂志。
现在是5个班,以后会是几十个班要进阅览室,现在每周是一节课,以后会是两节、三节……阮光厚说,学校对于教学改革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去搭建完善的平台,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同学们感觉到一节和一门语文课的时间变短了,而是节节语文课、门门课程的时间都感觉短起来,对我们的最高评价就是学生那句:“四十五分钟太短了!”